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 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民族能够在 5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有于中华民族悠 久辉煌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 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贯穿在中华民族筚路蓝 缕的奋斗历程中,推动者中华民族的一路向前、发展壮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 上。古圣先贤认为,人之所以异于贪普,在于人有道德,有精神追求。物质生活固然为人所 必需,但如果只沉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则无异于禽兽。古人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强调“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感”,崇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的桔神追求。基于对精神生活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古人在义利观上主张见利思 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在理欲观上主张导欲、节欲,强调用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对欲望 进行引导和控制,时刻对私欲、贪欲保持警惕。重视并崇尚精神生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 的主流观点。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理想是激励个 体的精神内驱力,是凝聚社会整体的精神力量。矢志不渝地坚守理想,是中国古人崇尚精神 的典型体现。如,儒家把仁爱和谐视为最高的道德理想,为实现“仁”的理想即使献出生命 也在所不惜,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墨家把“兼相爱,交相利 作为理想,提倡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摩顶放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想主义情怀, 无数志士仁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心怀天下 利济苍生,为追求道义、实现理想而上下求索。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中国传统文 化十分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 重视人的精神品格的养成。中国古人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 教化的目的是“明人伦”,是培养有道德的人。古代思想家们不仅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理 论进行了系统论述,而且提出了修身养性的具体方法以及家箴家训、乡规民约等教化方式。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 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民族能够在 5_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育于中华民族悠 久辉煌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 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贯穿在中华民族筚路蓝 缕的奋斗历程中,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一路向前、发展壮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 上。古圣先贤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有精神追求。物质生活固然为人所 必需,但如果只沉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则无异于禽兽。古人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强调“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崇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的精神追求。基于对精神生活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古人在义利观上主张见利思 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在理欲观上主张导欲、节欲,强调用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对欲望 进行引导和控制,时刻对私欲、贪欲保持警惕。重视并崇尚精神生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 的主流观点。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理想是激励个 体的精神内驱力,是凝聚社会整体的精神力量。矢志不渝地坚守理想,是中国古人崇尚精神 的典型体现。如,儒家把仁爱和谐视为最高的道德理想,为实现“仁”的理想即使献出生命 也在所不惜,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墨家把“兼相爱,交相利” 作为理想,提倡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摩顶放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想主义情怀, 无数志士仁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心怀天下, 利济苍生,为追求道义、实现理想而上下求索。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中国传统文 化十分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 重视人的精神品格的养成。中国古人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 教化的目的是“明人伦”,是培养有道德的人。古代思想家们不仅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理 论进行了系统论述,而且提出了修身养性的具体方法以及家箴家训、乡规民约等教化方式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