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ERG理论 ERG理论由克莱顿阿尔德弗( clayton P. Alderfer)提出,他把人的需要分 为三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人际关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三 个基本观点: (1)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越低,人们对它的期望的程度则越高,即越是没有满 足的需要越是希望得到满足; (2)低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对高层次需求的期望也越高。 (3)高层次需求满足越低,对低层次需求的期望就会越高。 ERG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不同点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建 立在“满足一前进”的基础之上的,即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产生高层次需要。而 ERG理论是建立在“满足一前进”和“受挫一倒退”的基础之上的,即高层次需 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增加对低层次的需求。 四、激励理论 1.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 Herzberg)把对人的激励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 保健因素,另一类是激励因素 (1)使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外界环境引起的,如公司政策、工作条件、人 际关系、地位、安全、生活条件等,这些因素满足了,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不 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称保健因素。 (2)使职工感到满足的因素是工作本身产生的。如工作富有成效、有挑战 性,工作成绩被人承认,负有责任感等,这些因素满足,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 情。这类因素称激励因素。 因此,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必须注意激励因素的满足,要赋予他们有挑战性 的工作,使他们负有责任。目标管理中强调职工参与和自我控制就是这个道理 2.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隆于1964年提出。认为对人的激励力取决于他对 行为结果的预期效价和这一结果实现的可能性,即 激励力=预期效价×实现结果的概率 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其效用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人,对结果实现 的可能性的认识也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人的工作时,应使他对工作成12 2.ERG理论 ERG理论由克莱顿阿尔德弗(clayton P. Alderfer)提出,他把人的需要分 为三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人际关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三 个基本观点: ⑴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越低,人们对它的期望的程度则越高,即越是没有满 足的需要越是希望得到满足; ⑵低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对高层次需求的期望也越高。 ⑶高层次需求满足越低,对低层次需求的期望就会越高。 ERG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不同点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建 立在“满足─前进”的基础之上的,即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产生高层次需要。而 ERG理论是建立在“满足─前进”和“受挫─倒退”的基础之上的,即高层次需 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增加对低层次的需求。 四、激励理论 1.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Herzberg)把对人的激励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 保健因素,另一类是激励因素。 (1)使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外界环境引起的,如公司政策、工作条件、人 际关系、地位、安全、生活条件等,这些因素满足了,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不 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称保健因素。 (2)使职工感到满足的因素是工作本身产生的。如工作富有成效、有挑战 性,工作成绩被人承认,负有责任感等,这些因素满足,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 情。这类因素称激励因素。 因此,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必须注意激励因素的满足,要赋予他们有挑战性 的工作,使他们负有责任。目标管理中强调职工参与和自我控制就是这个道理。 2.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隆于1964年提出。认为对人的激励力取决于他对 行为结果的预期效价和这一结果实现的可能性,即 激励力=预期效价×实现结果的概率 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其效用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人,对结果实现 的可能性的认识也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人的工作时,应使他对工作成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