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系慢性腮腺炎急性发作或邻近组织急性炎症的扩散所致,病原 菌是葡萄球菌。腮腺区轻微疼痛、肿大、压痛。导管口轻度红肿、疼痛。轻轻按摩腺体可见 脓液自导管口溢出,有时甚至可见脓栓堵塞于导管口。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体温可高达 40℃以上,脉搏、呼吸加快,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上升,核左移 流行性腮腺炎,大多发生于儿童,有传染病接触史,病原为副粘液病毒。常双侧腮腺同 时或先后发病,一般一次感染后可终身免疫。腮腺肿大、充血、疼痛,但腮腺导管口无红肿, 唾液分泌清亮无脓液。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急性期血液及尿 淀粉酶可能升高 3.切开引流指征:局部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局部有跳痛并有局限性压痛点,穿刺抽 出脓液,腮腺导管口有脓液排岀,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眀昰。切开引流的方法:局部浸润麻醉 耳前及下颌支后缘处从耳屏往下至下颌角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腮腺咬肌筋膜。脓 液积聚于筋膜下者即可得到引流。如无脓液溢出,可用弯血管钳插入腮腺实质的脓腔中引流 脓液。因常伴有多发性脓肿,应注意向不同方向分离,分开各个腺小叶的脓腔。冲洗后置橡 皮引流条,以后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更换引流条。 4.涎石病多发生于颌下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颌下腺为混合性腺,分泌的唾液富含 粘蛋白,较腮腺分泌液粘滞,钙的含量也高出2倍,钙盐容易沉积:②颌下腺导管自下向上 走行,腺体分泌逆重力方向流动:导管长,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部,导管全程较曲折,这些 解剖结构均使唾液易于淤滞,导致涎石形成 5.很小的涎石可用保守治疗,嘱患者口含蘸有柠檬酸的棉签或维生素C片,也可进食 酸性水果或其他食物,促使唾液分泌,有望自行排出。能扪及、相当于下颌第二磨牙以前部 位的涎石,可采用口内导管切开取石术。位于颁下腺内或颌下腺导管后部、腺门部的涎石, 颌下腺反复感染或继发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腺体萎缩,已失去摄取及分泌功能者,可采用 颌下腺切除术。 6.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发生于腮腺者居多,其次是腭部和颌下腺,高分化者常呈无痛 性肿块,生长缓慢。肿瘤体积大小不等,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楚,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可呈结 节状。腮腺肿瘤侵犯面神经时,可岀现面瘫症状。术后可以复发,但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低 血行性转移更为少见。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生长较快,可有疼痛,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 连。腮腺肿瘤常累及面神经,颈淋巴结转移率髙,且可出现血行性转移。术后易于复发。 治疗:以手术为主,高分化者应尽量保留面神经,而低分者宜加用术后放疗。高分化者 不必作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低分化者则应考虑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其生物学特性不同于一般良性肿瘤。包膜常不完整,在包 膜中有瘤细胞,甚至包膜以外的腺体组织中也可有瘤细胞存在,如采用剜除术或手术中肿瘤 破裂,极易造成种植性复发。部分病例可发生恶变,因此该瘤属“临界瘤” 8.舌下腺囊肿可分为三类:①单纯型:占大多数。囊肿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 之柔软有波动感。常位于口底一侧。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②口外型:又 称潜突型。主要表现为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 可压缩。③哑铃型:为上述两型的混合,即在中内舌下区及口外颌下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9.腺淋巴瘤是一种来源于唾液腺上皮组织的腺瘤,其间质中有密集的淋巴样组织,绝 大多数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扪诊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软,有时有囊性感 肿瘤常呈多发性,约土2%的患者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以在一侧腮腺出现多个肿瘤2.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系慢性腮腺炎急性发作或邻近组织急性炎症的扩散所致,病原 菌是葡萄球菌。腮腺区轻微疼痛、肿大、压痛。导管口轻度红肿、疼痛。轻轻按摩腺体可见 脓液自导管口溢出,有时甚至可见脓栓堵塞于导管口。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体温可高达 40℃以上,脉搏、呼吸加快,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上升,核左移。 流行性腮腺炎,大多发生于儿童,有传染病接触史,病原为副粘液病毒。常双侧腮腺同 时或先后发病,一般一次感染后可终身免疫。腮腺肿大、充血、疼痛,但腮腺导管口无红肿, 唾液分泌清亮无脓液。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急性期血液及尿 淀粉酶可能升高。 3.切开引流指征:局部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局部有跳痛并有局限性压痛点,穿刺抽 出脓液,腮腺导管口有脓液排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切开引流的方法:局部浸润麻醉。 耳前及下颌支后缘处从耳屏往下至下颌角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腮腺咬肌筋膜。脓 液积聚于筋膜下者即可得到引流。如无脓液溢出,可用弯血管钳插入腮腺实质的脓腔中引流 脓液。因常伴有多发性脓肿,应注意向不同方向分离,分开各个腺小叶的脓腔。冲洗后置橡 皮引流条,以后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更换引流条。 4.涎石病多发生于颌下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颌下腺为混合性腺,分泌的唾液富含 粘蛋白,较腮腺分泌液粘滞,钙的含量也高出 2 倍,钙盐容易沉积;②颌下腺导管自下向上 走行,腺体分泌逆重力方向流动;导管长,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部,导管全程较曲折,这些 解剖结构均使唾液易于淤滞,导致涎石形成。 5.很小的涎石可用保守治疗,嘱患者口含蘸有柠檬酸的棉签或维生素 C 片,也可进食 酸性水果或其他食物,促使唾液分泌,有望自行排出。能扪及、相当于下颌第二磨牙以前部 位的涎石,可采用口内导管切开取石术。位于颁下腺内或颌下腺导管后部、腺门部的涎石, 颌下腺反复感染或继发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腺体萎缩,已失去摄取及分泌功能者,可采用 颌下腺切除术。 6.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发生于腮腺者居多,其次是腭部和颌下腺,高分化者常呈无痛 性肿块,生长缓慢。肿瘤体积大小不等,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楚,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可呈结 节状。腮腺肿瘤侵犯面神经时,可出现面瘫症状。术后可以复发,但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低, 血行性转移更为少见。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生长较快,可有疼痛,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 连。腮腺肿瘤常累及面神经,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且可出现血行性转移。术后易于复发。 治疗:以手术为主,高分化者应尽量保留面神经,而低分者宜加用术后放疗。高分化者 不必作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低分化者则应考虑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7.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其生物学特性不同于一般良性肿瘤。包膜常不完整,在包 膜中有瘤细胞,甚至包膜以外的腺体组织中也可有瘤细胞存在,如采用剜除术或手术中肿瘤 破裂,极易造成种植性复发。部分病例可发生恶变,因此该瘤属“临界瘤”。 8.舌下腺囊肿可分为三类:①单纯型:占大多数。囊肿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 之柔软有波动感。常位于口底一侧。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②口外型:又 称潜突型。主要表现为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 可压缩。③哑铃型:为上述两型的混合,即在中内舌下区及口外颌下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9.腺淋巴瘤是一种来源于唾液腺上皮组织的腺瘤,其间质中有密集的淋巴样组织,绝 大多数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扪诊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软,有时有囊性感; 肿瘤常呈多发性,约土 2%的患者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以在一侧腮腺出现多个肿瘤。 (潘剑) 6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