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武时为议郎给事中。因为反对谶纬,几被杀,后贬官途中病死。著有《新论》, 对神学进行哲学批判,盛赞扬雄,王充又推崇《新论》,可见他是扬雄和王充之 间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文风质朴,不事雕饰,只求达意,又颇似口语,实际已 经扬弃了扬雄文风的古奥,显示了汉代文章由文转质的新趋势 2)王充《论衡》全书85篇,现存84篇。开始的14篇,选材角度较新:不 是泛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是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阐 述,其中包括人的遭遇、命运、天性、才气、骨相等颇有深度的议题,都是围绕 着自身的困扰而展开。这些专论体现了王充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 于人类的终极关怀。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宗旨的是“九虚”、“三增”、《论死》 《订鬼》诸篇,所论述的都是世俗迷妄已久、沉溺最深的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 广泛,其中包括史书虚妄夸大的记载、天人感应之说、灵魂不死观念等。王充不 但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世俗的虚妄之说,而且对圣贤之言、经典之文也多有辩驳, 指出其夸大失实、不尽可信之处。1)《论衡》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 散文。作者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在此 过程中,或同类相证,或巧用比喻,或从生活经验出发,或进行逻辑推理,从必 然性、偶然性、可然性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为了论证得透彻 充分,每篇都反复诘难,多方发挥,文风雄辩。2)《论衡》文字比较接近汉代口 语,既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和当时那种“深覆典雅,指意难睹”的赋颂迴然 不同。《论衡》的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琢,在当时文风日趋骈俪化潮流中独树 一帜。王充的行文不摹拟前人,完全根据内容的需要组织文辞,富有创新精神。 3)王充在《论衡》一书的《艺增》、《超奇》、《佚文》、《对作》、《自纪》诸篇中 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学观点,这些理论和他写作的倾向是一致的,二者可以 相互印证。 7、王符、仲长统与清议之文。1)清议之文产生背景:汉末外戚、宦官交替 专权,党祸频仍,社会危机日益深重。此时文人即使从政,也无力回天;而社会 理想与人格理想的崩溃,又使得他们陷入极度的绝望和愤懑,于是出现了“清议” 的文章。用文章清议朝政,虽然不能有效地改变现实,但可以减轻精神的重荷。 兼之此时诗歌复苏,辞赋也走向抒情化,文人大都具有诗人的气质,较能自由地 表达感情,也开始自觉追求文采。故这类发愤而作、指切时弊的清议文章,不但 富于激情,也注重语言的表达。 2)王符,生卒年不祥,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出身寒微 性格耿介,与张衡友善。因不得仕进,愤而隐居著书,作《潜夫论》。该书是一 部愤世嫉俗之作,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切中时 弊。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武时为议郎给事中。因为反对谶纬,几被杀,后贬官途中病死。著有《新论》, 对神学进行哲学批判,盛赞扬雄,王充又推崇《新论》,可见他是扬雄和王充之 间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文风质朴,不事雕饰,只求达意,又颇似口语,实际已 经扬弃了扬雄文风的古奥,显示了汉代文章由文转质的新趋势。 2)王充《论衡》全书 85 篇,现存 84 篇。开始的 14 篇,选材角度较新:不 是泛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是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阐 述,其中包括人的遭遇、命运、天性、才气、骨相等颇有深度的议题,都是围绕 着自身的困扰而展开。这些专论体现了王充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 于人类的终极关怀。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宗旨的是“九虚”、“三增”、《论死》、 《订鬼》诸篇,所论述的都是世俗迷妄已久、沉溺最深的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 广泛,其中包括史书虚妄夸大的记载、天人感应之说、灵魂不死观念等。王充不 但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世俗的虚妄之说,而且对圣贤之言、经典之文也多有辩驳, 指出其夸大失实、不尽可信之处。1)《论衡》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 散文。作者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在此 过程中,或同类相证,或巧用比喻,或从生活经验出发,或进行逻辑推理,从必 然性、偶然性、可然性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为了论证得透彻 充分,每篇都反复诘难,多方发挥,文风雄辩。2)《论衡》文字比较接近汉代口 语,既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和当时那种“深覆典雅,指意难睹”的赋颂迥然 不同。《论衡》的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琢,在当时文风日趋骈俪化潮流中独树 一帜。王充的行文不摹拟前人,完全根据内容的需要组织文辞,富有创新精神。 3)王充在《论衡》一书的《艺增》、《超奇》、《佚文》、《对作》、《自纪》诸篇中 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学观点,这些理论和他写作的倾向是一致的,二者可以 相互印证。 7、王符、仲长统与清议之文。1)清议之文产生背景:汉末外戚、宦官交替 专权,党祸频仍,社会危机日益深重。此时文人即使从政,也无力回天;而社会 理想与人格理想的崩溃,又使得他们陷入极度的绝望和愤懑,于是出现了“ 清议” 的文章。用文章清议朝政,虽然不能有效地改变现实,但可以减轻精神的重荷。 兼之此时诗歌复苏,辞赋也走向抒情化,文人大都具有诗人的气质,较能自由地 表达感情,也开始自觉追求文采。故这类发愤而作、指切时弊的清议文章,不但 富于激情,也注重语言的表达。 2)王符,生卒年不祥,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出身寒微, 性格耿介,与张衡友善。因不得仕进,愤而隐居著书,作《潜夫论》。该书是一 部愤世嫉俗之作,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切中时 弊。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