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1995年No.1 1.2测试结果分析 1.2.1轴向位移特性分析 由于各轧辊轴向间隙的存在,在轧制开始 时均处于中性游动状态,受张力的作用,带钢 的轴向位移很小,可以将其看作辊系的最初轴 向固定点,按图1(b)交叉形式,轧辊开始转 动时,4个轧辊轴向移动的方向相同,见图2 b)转动过程中由于支承辊轴向间隙较小,最 先达到轴向“顶死”的状态,这时的辊系轴向 a】 (b) 位移固定点由轧件转到支承辊,固定点的转换 改变了辊系的轴向运动,使工作辊向相反的方 图1轧辊空间交叉形式示意图 向运动,带钢亦根据交叉性质产生相应的横向 移动,即此时的轴向移动由最初的工作辊与支承辊转为工作辊和轧件,对于图1(a)所示辊间 交叉形式,上、下轧辊呈反对称状态,工作辊对带钢的轴向作用相反,带钢的横向移动不明显, 1.2.2轧辊轴向力(见图(2)) 围2辊系轴向运动速度图 图中:Uw上、w下一上、下工作辊线速度;B上、B下一上、下支承辊线速度;D上、U下 一以带钢为最初固定点时,上、下支承辊的轴向速度;wa上、a下一以带钢为最初固定点时, 上、下工作辊的轴向速度;va上,va下一支承辊轴向顶死后,上、下工作辊的轴向速度;上, a下一支承辊轴向顶死后,轧件变形区上下表面的轴向(横向)速度;-带钢速度.01、02- 支承辊与工作辊间夹角;0、0,一上、下工作辊与轧件间夹角· 实验表明,对于支承辊来讲,轴向力影响因素较少,随辊间交叉角的增加轴向力呈明 显的增加趋势,4T(轴向力与相应轧制力之百分比值)的最大值为7.22%(0=02059°).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1卯 5年 N o . 1 L Z 测试结果 分析 1 . 2 . 1 轴 向位 移 特性 分 析 由于 各 轧辊 轴 向间 隙 的存 在 , 在 轧制 开 始 时 均处于 中性 游 动状 态 , 受 张力 的作 用 , 带钢 的 轴 向位 移很 小 , 可 以 将 其看 作 辊系 的最 初轴 向固定点 . 按 图 l( b) 交 叉 形 式 , 轧 辊 开 始 转 动 时 , 4 个 轧辊 轴 向 移 动 的 方 向相 同 , 见 图 2 (b ) . 转动 过程 中 由于 支 承 辊 轴 向 间隙 较 小 , 最 先 达 到轴 向 “ 顶 死 ” 的状 态 , 这 时的 辊系 轴 向 位 移 固定 点 由轧 件转 到支 承辊 , 固定 点的 转换 改变 了辊 系 的轴 向运 动 , 使工 作 辊 向相 反 的方 向运 动 , 带钢 亦 根据 交叉 性质 产 生相 应的横 向 图 1 车L辊 空间交叉形式 示意图 移动 , 即此 时 的轴 向移动 由最 初 的工作 辊 与 支 承辊 转 为工作 辊和 轧件 . 对于 图 l( a) 所示 辊 间 交 叉形式 , 上 、下 轧辊 呈反 对称 状 态 , 工作 辊 对带 钢 的轴 向作用 相反 , 带钢 的横 向移动 不 明显 . - \\\ 钊川训 \ .2 2 轧辊 轴向力 (见 图 ( 2 ) ) 个 · … ” . 下 , 即 . 下 代队曰 气一 *. 老 盯 。 . 上 ” 二 上 可二一 扩 , . 下 . , 户 一生止 。 . , 一 多 幻 , ` 毛 花下刁 ’ , “ 。 , . 、 生g 下 日阳p 、 \ \\ . 上 p 气入 咬b l 勺l v ’ ` \ 121 卫 川刁 ! “ (b ) t 二 叭ù 一 图 2 辊 系轴 向运 动速度图 图 中: 。 , 上 、 。 w 下 一 上 、 下 工作 辊线 速度 ; v B 上 、 v B 下 一 上 、 下 支承辊 线速 度 ; v aB 上 、 v aB 下 一 以 带钢 为最初 固 定点 时 , 上 、 下 支承 辊 的轴 向速 度 ; 。 w a 上 、 。。 a 下 一 以 带 钢 为最初 固定 点 时 , 上 、 下 工作 辊 的轴 向速 度 ; 。 蕊 a 上 、 。 吞 a 下 一 支承 辊 轴 向顶死 后 , 上 、 下工作 辊 的轴 向速 度 ; 。 as 上 、 vs a 下 一 支 承辊 轴向顶 死后 , 轧件 变形 区 上 下表 面 的轴 向 ( 横 向 ) 速 度 ; 。 s 一 带钢速 度 . 0 , 、 0 2 一 支 承 辊与工 作 辊 间夹角 ; 0 3 、 口 ; 一 上 、 下工 作辊 与轧件 间夹角 . 实验 表明 , 对 于支 承辊 来讲 , 轴 向力影 响 因素 较少 , 随辊 间 交 叉 角 的 增 加 轴 向力 呈 明 显 的增 加趋 势 , # T ( 轴 向力 与相 应 轧制 力之 百分 比 值 ) 的最大 值 为 .7 2 % (0 = .0 2 0 59 “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