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小小塑料袋,室息了整个地球!(2)地球:别把我装进这白色的牢房!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12.(1)到……去;(2)认为;(3)以……为怪,对……感到奇怪:(4)非,(如 果)没有。(每小题1分) 13.(1)只有若水怀疑这个案子(1分,“之”翻译错误不得分),留下了案子(案 件),好几天都没有决断(1分,“决”译成“判断”“判决”也得分,译错不得分) (2)那人奔到若水的厅堂(1分,“趋”或“诣”译错不得分),(但)若水关上大门 拒绝他进来(1分)。 14.能注重调查,慎重、周密办案,高度负责:(1分)谦虚,不居功。(1分)(意 思符合即可。) (二)15.引出说明对象(1分),形象说明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或“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1分)。 16.第②段举例在丁-说明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和类型(2分),第③段举例在于说 明“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同时引出下文,说明不稳定的堰 塞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2分,每点1分)。 17.“不稳定”体现在: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堆积体 以松散士为主的堰塞湖相对容易溃决。(2分,每点1分) 18.“大体”这里是大致、大概的意思,说明通过遥感技术、对比分析测定的数 据还是比较准确的(或“不十分精确”)。(2分,对词语的理解和陈述的理由各1 分) 19.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测定堰塞湖的相关数据;实施控制性泄洪:制定下 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4分,每点1分,答到要点即可) (三)20.登临郁孤台、步出郁孤台(踱步古城墙)、回眸郁孤台。(3分,1空 分。) 21.历史的霉点:既指敌寇入侵留下的斑驳伤痕,更指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留下的 耻辱印记。(2分,1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第⑥段开头引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两句诗,承上启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一句,承上,“凝目远眺”,启下,引出眼前所望之景。“中 间多少行人泪”一句,引出对南宋屈辱历史的回顾,点明辛弃疾作词的背景。(3 分,答出承上启下1分;答出“引出所望之景”,1分:答出“引出历史回顾” 或“点山背景”,1分。意思对即可。) 23.(1)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疚力主抗金,却只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 叹;古城墙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2 分,答出“唏嘘、长叹”的原因,1分;答出“一样”的原因即“南宋王朝苟且 偷安”,1分:意思对即可。) (2)更多的人记住了辛弃疾,记住了这首词,记住了郁孤台,并且融入了心中, 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郁孤台若有知,当倍感欣慰。(2分,答出 “记住辛弃疾或郁孤台”,或“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或“牢记历史”。 意思对即可。) 24.本题系开放题,答山古建筑物名、古代名人、相关的名诗名句,表述连贯即 可。(两句共6分。每句中,古建筑名,1分;古代名人及名篇,1分;名句,1 分。) 例:醉翁亭,欧阳修为他写《醉翁亭记》,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的名句;(1)小小塑料袋,室息了整个地球!(2)地球:别把我装进这白色的牢房! 二、阅读理解(42 分) (一)12.(1)到……去;(2)认为;(3)以……为怪,对……感到奇怪;(4)非,(如 果)没有。(每小题 1 分) 13.(1)只有若水怀疑这个案子(1 分,“之”翻译错误不得分),留下了案子(案 件),好几天都没有决断(1 分,“决”译成“判断”“判决”也得分,译错不得分)。 (2)那人奔到若水的厅堂(1 分,“趋”或“诣”译错不得分),(但)若水关上大门, 拒绝他进来(1 分)。 14.能注重调查,慎重、周密办案,高度负责:(1 分)谦虚,不居功。(1 分)(意 思符合即可。) (二)15.引出说明对象(1 分),形象说明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或“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1 分)。 16.第②段举例在丁-说明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和类型(2 分),第③段举例在于说 明“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同时引出下文,说明不稳定的堰 塞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2 分,每点 l 分)。 17.“不稳定”体现在: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堆积体 以松散士为主的堰塞湖相对容易溃决。(2 分,每点 l 分) 18.“大体”这里是大致、大概的意思,说明通过遥感技术、对比分析测定的数 据还是比较准确的(或“不十分精确”)。(2 分,对词语的理解和陈述的理由各 1 分) 19.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测定堰塞湖的相关数据;实施控制性泄洪;制定下 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4 分,每点 l 分,答到要点即可) (三)20.登临郁孤台、步出郁孤台(踱步古城墙)、回眸郁孤台。(3 分,l 空 1 分。) 21.历史的霉点:既指敌寇入侵留下的斑驳伤痕,更指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留下的 耻辱印记。(2 分,l 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22.第⑥段开头引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两句诗,承上启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一句,承上,“凝目远眺”,启下,引出眼前所望之景。“中 间多少行人泪”一句,引出对南宋屈辱历史的回顾,点明辛弃疾作词的背景。(3 分,答出承上启下 l 分;答出“引出所望之景”,l 分;答出“引出历史回顾” 或“点山背景”,l 分。意思对即可。) 23. (1)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疚力主抗金,却只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 叹;古城墙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2 分,答出“唏嘘、长叹”的原因,l 分;答出“一样”的原因即“南宋王朝苟且 偷安”,1 分:意思对即可。) (2)更多的人记住了辛弃疾,记住了这首词,记住了郁孤台,并且融入了心中, 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郁孤台若有知,当倍感欣慰。(2 分,答出 “记住辛弃疾或郁孤台”,或“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或“牢记历史”。 意思对即可。) 24.本题系开放题,答山古建筑物名、古代名人、相关的名诗名句,表述连贯即 可。(两句共 6 分。每句中,古建筑名,1 分;古代名人及名篇,l 分;名句,1 分。) 例:醉翁亭,欧阳修为他写《醉翁亭记》,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的名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