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期 邵同宾等:俯冲带地震诱发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的震源深度的下倾极限依然取决于板块 10000 M≥4地震(93年2012年)边界的温度。 虽然影响板间地震震级大小的因素 很多,但是板间耦合程度依然十分重要 ( Kanamori,1977,1986),故板间耦合亦称 之为地震耦合,是对由地震引起的板间滑 移量大小的具体度量。例如,在图5中地 y=21910c004 震耦合可以用孕震带内所有滑移量中地 R=0.9 震滑移的百分数表示。对于相对年轻的 俯冲板块(20~60Ma),地震耦合接近 100%,因此在这些俯冲带发生的所有滑 4000 移基本都是由地震引起的,即所有的滑移 都是地震滑移。与此相反,对于老板块, 其所在俯冲带如马里亚纳俯冲带(约150 Ma)和日本东北俯冲带(约130Ma)的地 震滑移系数非常小(地震耦合接近0),因 此在这些地区发生的所有滑移几乎都是 无震的稳定滑移。此外,太过年轻(<10 6080100120140160180200220240260280300Ma)的板块由于内部温度太高也会导致 震源深度(km) 板间地震耦合接近0,因此也不会发生大 1500 M≥4地震(1973年~2012年) 地震。由此可见,俯冲带的不同特征(例 1200 如,板块年龄、俯冲角度、汇聚速率、俯冲 速度以及板块之间沉积物的性质等)都会 不同程度地影响俯冲带的地震耦合,智利 型俯冲带和马里亚纳型俯冲带分别是板 间强耦合与弱耦合的典型代表(图6; Uyeda and Kanamori,1979),墨西哥俯冲 带是板间中等耦合(耦合系数约为0.5) 的代表( Kanamori and astiz,1985)。地震 350400450500550600耦合越大,板间地震的震级就越大(Lay 震源深度(km) and Kanamori,1981)。据传统的板块构造 2400 理论,大洋板块从洋中脊产生,然后在地 M≥4地震(1973年~2012年) 幔对流的作用下逐渐远离洋中脊,最后与 2000 相向运动的大陆板块在海沟处碰撞并俯 ()冲消减。如图6a所示,俯冲板块越年轻, y=1,96×10°c0x 板块汇聚愈快,俯冲带内板间应力的累积 1200 R=0.93 图4全球中源地震(a)、300-600km深度范 800 围内深源地震(b)和深于600km深源地震随 震源深度的分布关系 Fig. 4 The distribution of global intermediate pth seismicity( a), global seismicity at depths of 300-600 km ( b)and 6006206 680700720740 震源深度(km) at depths deeper than 600 km(c)的震源深度的下倾极限依然取决于板块 边界的温度。 图 4全球中源地震(a)、300~600km深度范 围内深源地震(b)和深于 600km深源地震随 震源深度的分布关系 Fig.4Thedistributionofglobalintermediate depthseismicity(a),globalseismicityatdeep depthsof300 ~600 km (b) and global seismicityatdepthsdeeperthan600km(c)vs. focaldepth 虽然影响板间地震震级大小的因素 很多,但是板间耦合程度依然十分重要 (Kanamori,1977,1986),故板间耦合亦称 之为地震耦合,是对由地震引起的板间滑 移量大小的具体度量。例如,在图 5中地 震耦合可以用孕震带内所有滑移量中地 震滑移的百分数表示。对于相对年轻的 俯冲板块(20~60Ma),地震耦合接近 100%,因此在这些俯冲带发生的所有滑 移基本都是由地震引起的,即所有的滑移 都是地震滑移。与此相反,对于老板块, 其所在俯冲带如马里亚纳俯冲带(约 150 Ma)和日本东北俯冲带(约 130Ma)的地 震滑移系数非常小(地震耦合接近 0),因 此在这些地区发生的所有滑移几乎都是 无震的稳定滑移。此外,太过年轻(10 Ma)的板块由于内部温度太高也会导致 板间地震耦合接近 0,因此也不会发生大 地震。由此可见,俯冲带的不同特征(例 如,板块年龄、俯冲角度、汇聚速率、俯冲 速度以及板块之间沉积物的性质等)都会 不同程度地影响俯冲带的地震耦合,智利 型俯冲带和马里亚纳型俯冲带分别是板 间强耦合与弱耦合的典型代表 (图 6; UyedaandKanamori,1979),墨西哥俯冲 带是板间中等耦合(耦合系数约为 05) 的代表(KanamoriandAstiz,1985)。地震 耦合越大,板间地震的震级就越大(Lay andKanamori,1981)。据传统的板块构造 理论,大洋板块从洋中脊产生,然后在地 幔对流的作用下逐渐远离洋中脊,最后与 相向运动的大陆板块在海沟处碰撞并俯 冲消减。如图 6a所示,俯冲板块越年轻, 板块汇聚愈快,俯冲带内板间应力的累积 第 2期 邵同宾等:俯冲带地震诱发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249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