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 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 的寂静禅境。历代的一些诗评家,从唐代的司空图到清代的王士禛,称王维为“诗 佛”,竭力推崇王维的这一类诗,认为“字字入禅”,最有神韵。清人吴汝伦 就称赞这首诗“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唐宋诗举要》引) 这首诗构思精妙,写景技巧高超。从构思说,前四句写赴寺道中山景。首联写他 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落笔就以“不知”二 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境。次联写只见古木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 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这两笔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何处”既与“无 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 的意境氛围渲染得越来越浓。因此清人赵殿成说:“此篇起句超忽,谓初不知 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 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未易多靓。”(《王右丞集笺注》五六句, 再进一步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 氛围。结尾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潭 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安禅: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 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制毒龙,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 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 世俗杂念和妄想。由此可见,全诗写寺,不从正面直接描绘,而只是由低处到高 处、由远处到近处地从各个侧面烘托山寺的深幽。近人俞陛云说:“常建过破山 寺,咏寺中静处;此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诗境浅说》)正是 借助于这种巧妙的构思,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两个境界, 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 这首诗最精彩的一联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上句写所闻,下句 写所见。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 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 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 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 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 的寂静禅境。历代的一些诗评家,从唐代的司空图到清代的王士禛,称王维为“诗 佛 ”,竭力推崇王维的这一类诗,认为“字字入禅 ”,最有神韵。清人吴汝伦 就称赞这首诗“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唐宋诗举要》引)。 这首诗构思精妙,写景技巧高超。从构思说,前四句写赴寺道中山景。首联写他 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落笔就以“不知”二 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境。次联写只见古木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 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这两笔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 。“何处”既与“无 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 的意境氛围渲染得越来越浓。因此清人赵殿成说 :“此篇起句超忽,谓初不知 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 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未易多靓。”(《王右丞集笺注》五六句, 再进一步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 氛围。结尾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潭 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安禅: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 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制毒龙,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 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 世俗杂念和妄想。由此可见,全诗写寺,不从正面直接描绘,而只是由低处到高 处、由远处到近处地从各个侧面烘托山寺的深幽。近人俞陛云说:“常建过破山 寺,咏寺中静处;此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 。”(《诗境浅说 》)正是 借助于这种巧妙的构思,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两个境界, 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 这首诗最精彩的一联是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上句写所闻 ,下句 写所见。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 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 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 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