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的人类,只要它们具有生命这个特征就之为生物。这个思维过程就是概括 抽象与概括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能抽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无法对这类事物 进行概括。而如果没有概括性的思维,就抽不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的程度越高,所要舍弃 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征就越多,思维就愈加抽象。人类借助于抽象与概括,其认识便从感性上升 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理论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例如,鸟的 概念是指有羽毛的卵生的动物。鸡有羽毛,是卵生,所以鸡属于鸟类。具体化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有助于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准确。 系统化就是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使之建立 联系的过程。例如,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种,脊椎动物 又包括鱼类、鸟类、哺乳类等,这样就把有关生物的知识系统化了。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形成 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上述各种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分析就无法综合:没有比较就不 能分类;没有抽象也无法概括。完成一项思维活动的任务,往往需要多种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四、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 方式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艾德森认为问题解决有三个特征 1、目的指向性 问题解决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目的指向活动,它总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 结状态。做梦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所以就不是问题解决 2、操作序列 问题解决必须包括心理过程的操作序列。有的活动虽然也有明确目的性,如回忆朋友的电话号 码,但是这种活动只需要简单的记忆提取,因此也不是问题解决。 3、认知操作 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有些活动,如洗碗碟、打绳结,虽然也含有目的和一 系列的操作,但没有思维的认知操作参与,因此也不属于问题解决 这三个特征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必须全部具备,否则就不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 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实验的对象是一只猫,他设计了一个“问 题箱”。箱子里有一按钮,按动这个按钮,门就会自动打开。这个实验的任务就是让猫学会打开门。 实验时,首先把一只饿猫放入箱子里,箱子外放有食物,猫进入箱子后便毫无目的的冲撞,抓挠着 要出去。桑代克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行为,猫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偶然碰到按钮,门 就被打开,猫就吃到了食物。等它饿了以后再将它放入箱内,经过多次这样的尝试后,猫的错误行 为越来越少,最后便学会了开门。实验过程中记录每次从猫进入箱内到它从箱子出来所花费的时间, 从第一次需要十几分钟到最后需要几秒钟。从这个实验过程中,桑代克认为动物解决问题是一个尝 试错误的渐进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不同意桑代克的观点,他对黑猩猩的思维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动物解决问 题是将问题情景改组成一种新结构的过程,表现出对整个情景的顿悟。例如,在房间中央的天花板 上吊一串香蕉,猩猩站在地面够不到,房间的四周放了一些箱子。面对这样一个情景,猩猩开始企 图采取跳跃的方式获取香蕉,但是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它不再跳,而在房间内走来走去。突然它站 在箱子面前不动,过一会它很快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爬上箱子,取到香蕉,有时一个箱子不够 还能把两个或几个箱子叠起来。这便是对问题情景的一种“顿悟”,对问题情景的改组,使问题得到的人类,只要它们具有生命这个特征就之为生物。这个思维过程就是概括。 抽象与概括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能抽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无法对这类事物 进行概括。而如果没有概括性的思维,就抽不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的程度越高,所要舍弃 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征就越多,思维就愈加抽象。人类借助于抽象与概括,其认识便从感性上升 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理论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例如,鸟的 概念是指有羽毛的卵生的动物。鸡有羽毛,是卵生,所以鸡属于鸟类。具体化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有助于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准确。 系统化就是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使之建立 联系的过程。例如,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种,脊椎动物 又包括鱼类、鸟类、哺乳类等,这样就把有关生物的知识系统化了。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形成一 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上述各种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分析就无法综合;没有比较就不 能分类;没有抽象也无法概括。完成一项思维活动的任务,往往需要多种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四、 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 方式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艾德森认为问题解决有三个特征: 1、 目的指向性 问题解决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目的指向活动,它总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 结状态。做梦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所以就不是问题解决。 2、 操作序列 问题解决必须包括心理过程的操作序列。有的活动虽然也有明确目的性,如回忆朋友的电话号 码,但是这种活动只需要简单的记忆提取,因此也不是问题解决。 3、 认知操作 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有些活动,如洗碗碟、打绳结,虽然也含有目的和一 系列的操作,但没有思维的认知操作参与,因此也不属于问题解决。 这三个特征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必须全部具备,否则就不是问题解决。 (二)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 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实验的对象是一只猫,他设计了一个“问 题箱”。箱子里有一按钮,按动这个按钮,门就会自动打开。这个实验的任务就是让猫学会打开门。 实验时,首先把一只饿猫放入箱子里,箱子外放有食物,猫进入箱子后便毫无目的的冲撞,抓挠着 要出去。桑代克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行为,猫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偶然碰到按钮,门 就被打开,猫就吃到了食物。等它饿了以后再将它放入箱内,经过多次这样的尝试后,猫的错误行 为越来越少,最后便学会了开门。实验过程中记录每次从猫进入箱内到它从箱子出来所花费的时间, 从第一次需要十几分钟到最后需要几秒钟。从这个实验过程中,桑代克认为动物解决问题是一个尝 试错误的渐进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不同意桑代克的观点,他对黑猩猩的思维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动物解决问 题是将问题情景改组成一种新结构的过程,表现出对整个情景的顿悟。例如,在房间中央的天花板 上吊一串香蕉,猩猩站在地面够不到,房间的四周放了一些箱子。面对这样一个情景,猩猩开始企 图采取跳跃的方式获取香蕉,但是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它不再跳,而在房间内走来走去。突然它站 在箱子面前不动,过一会它很快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爬上箱子,取到香蕉,有时一个箱子不够, 还能把两个或几个箱子叠起来。这便是对问题情景的一种“顿悟”,对问题情景的改组,使问题得到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