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昆虫的附肢多为6节,一般不超过7节,各节基部具控制该节活动的肌肉:若某个节又分成几个亚节,则 亚节内不具有控制亚节活动的肌肉。 大部分情况下,昆虫的附肢着生在体节侧下方,可与周围的骨片形成关节:因此,附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 活动。也有些种类的附肢基部与体壁紧密结合而使基节失去了活动能力。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 头部(head)是昆虫体躯的第一个体段,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头壳坚硬,以保护脑和适应取食时强大的肌 肉牵引力。头壳表面着生有触角、复眼与单眼,前下方生有口器,后面有头孔,头孔周围有膜质的颈与胸 部相连,里面有脑、消化道的前端及背血管的前端等。 头部的分节 昆虫的头壳由于没有分节的痕迹,所以头部的分节( segmentation)至今仍存在着争论,形态学家们根据胚 胎学与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的学说,有3、4、5、6、7、8、9节说之多,每个学说又有不同的 解释。对此, Snodgrass(1960)、 Matsuda(1965)、 Rempel(1975)曾有详细的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 每一体节在胚胎时期应具备1对神经节、1对附肢和1对体腔囊,争论的焦点在于原头 protocephalon)或 原头区( acron)的有无、除上颚节 mandibular segment、下颚节( maxillary segment及下唇节(abal segmen以外各节的区域等。目前,昆虫学家们广为接受的是 Rempe(1975)提出的原头区加6节学说(图 6-1A)。 Rempel认为原头区不是真正的体节,第1-6节的附肢依次为上唇、触角、消失(胚胎期存在) 上颚、下颚与下唇。古生物学家 Kukalova-Peck(1987)根据对古化石昆虫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6节学说 (如图),她认为原头不存在,头部的6节分别为上唇节、触角节、触角后节、上颚节、下颚节和下唇节, 第2、3两节常愈合,其附肢分别为唇基上唇区( clypeolabrun)、触角、舌、上颚、下颚及下唇;对这一学 说, Bitsch(1994)曾有讨论 头壳的基本构造 大部分昆虫的头近球形,头壳高度骨化,无背板、侧板、腹板之分、只有一些次生的线与沟把头壳表面分 成若干区域 头壳上的线与沟 昆虫的大部分头壳上有许多规则或不规则的线与沟,比较重要的线、沟有8条。 1.蜕裂线( ecdysial line或 ecdysial suture)是位于头部背面的一条常呈倒“Y形的线,旧称头盖缝 ( epicranial suture):其主干旧称头冠缝( coronal suture),一般较长,有的则较短甚至消失:有颅中沟的昆 虫中蜕裂线的主干常与颅中沟混淆,但在这种情况下,颅中沟总是伸过蜕裂线的分叉点。侧臂旧称额缝 ( frontal suture),其位置变化较大,有的在触角内侧或外侧,有的终止于复眼的边缘或直达唇基。沿蜕裂线 外面无沟,里面无脊,仅外表皮不发达,在幼虫或若虫蜕皮时沿此线裂开。蜕裂线在若虫或幼虫阶段很易 观察,在不全变态类昆虫的成虫中部分或全部保留,全变类昆虫成虫期均无蜕裂线。 2.颅中沟 midcranial sulcus)是有些昆虫(主要是幼虫)的头壳上沿蜕裂线的主干内陷而成的沟,其颜色较昆虫的附肢多为 6 节,一般不超过 7 节,各节基部具控制该节活动的肌肉;若某个节又分成几个亚节,则 亚节内不具有控制亚节活动的肌肉。 大部分情况下,昆虫的附肢着生在体节侧下方,可与周围的骨片形成关节;因此,附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 活动。也有些种类的附肢基部与体壁紧密结合而使基节失去了活动能力。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 头部(head)是昆虫体躯的第一个体段,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头壳坚硬,以保护脑和适应取食时强大的肌 肉牵引力。头壳表面着生有触角、复眼与单眼,前下方生有口器,后面有头孔,头孔周围有膜质的颈与胸 部相连,里面有脑、消化道的前端及背血管的前端等。 头部的分节 昆虫的头壳由于没有分节的痕迹,所以头部的分节(segmentation)至今仍存在着争论,形态学家们根据胚 胎学与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的学说,有 3、4、5、6、7、8、9 节说之多,每个学说又有不同的 解释。对此,Snodgrass (1960)、 Matsuda (1965)、 Rempel (1975)曾有详细的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 每一体节在胚胎时期应具备 1 对神经节、1 对附肢和 1 对体腔囊,争论的焦点在于原头(protocephalon)或 原头区(acron)的有无、除上颚节(mandibular segment)、下颚节(maxillary segment)及下唇节(labial segment)以外各节的区域等。目前,昆虫学家们广为接受的是 Rempel (1975)提出的原头区加 6 节学说(图 6-1A)。 Rempel 认为原头区不是真正的体节,第 1~6 节的附肢依次为上唇、触角、消失(胚胎期存在)、 上颚、下颚与下唇。古生物学家 Kukalova-Peck (1987)根据对古化石昆虫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 6 节学说 (如图),她认为原头不存在,头部的 6 节分别为上唇节、触角节、触角后节、上颚节、下颚节和下唇节, 第 2、3 两节常愈合,其附肢分别为唇基上唇区(clypeolabrum)、触角、舌、上颚、下颚及下唇;对这一学 说,Bitsch (1994)曾有讨论。 头壳的基本构造 大部分昆虫的头近球形,头壳高度骨化,无背板、侧板、腹板之分、只有一些次生的线与沟把头壳表面分 成若干区域。 一、头壳上的线与沟 昆虫的大部分头壳上有许多规则或不规则的线与沟,比较重要的线、沟有 8 条。 1.蜕裂线(ecdysial line 或 ecdysial suture) 是位于头部背面的一条常呈倒“ Y”形的线,旧称头盖缝 (epicranial suture);其主干旧称头冠缝(coronal suture),一般较长,有的则较短甚至消失;有颅中沟的昆 虫中蜕裂线的主干常与颅中沟混淆,但在这种情况下,颅中沟总是伸过蜕裂线的分叉点。侧臂旧称额缝 (frontal suture),其位置变化较大,有的在触角内侧或外侧,有的终止于复眼的边缘或直达唇基。沿蜕裂线 外面无沟,里面无脊,仅外表皮不发达,在幼虫或若虫蜕皮时沿此线裂开。蜕裂线在若虫或幼虫阶段很易 观察,在不全变态类昆虫的成虫中部分或全部保留,全变类昆虫成虫期均无蜕裂线。 2.颅中沟(midcranial sulcus) 是有些昆虫 (主要是幼虫)的头壳上沿蜕裂线的主干内陷而成的沟,其颜色较 蜕裂线深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