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40 工程科学学报,第37卷,第5期 的影响,并与传统高炉进行比较,旨在分析决定煤粉燃 分数对连续相的影响:(5)不考虑未燃尽煤粉颗粒对 尽率的主要因素,为研究开发氧气高炉炼铁工艺提供 整个系统的影响. 参考 1.1模型的基本控制方程 本文中气体被看作连续相,流动形式为湍流,采用 1数学模型的建立 标准k一ε双方程封闭的稳态雷诺时均纳维一斯托克斯 为简化问题,本文作以下假设:(1)煤粉喷枪采用 方程来描述.气体的流动规律通过联立连续性方程、 单筒直管式:(2)煤粉颗粒假定为球形,且粒度相同: 动量方程、标准k一ε双方程来求解.气体的传热现象 (3)颗粒不存在破碎或合并的现象:(4)煤粉颗粒看作 采用能量方程来描述.采用组分输运方程来描述其质 离散相,忽略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碰撞以及颗粒的体积 量的传递.气体相的控制方程如表1所示. 表1气体相控制方程 Table 1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the gas phase 连续性方程 .p0=多i 动量方程 -m-:a+h(TU+(Tm]=-(p+号)+王 能量方程 [uH-(六+兰)川]=g 组分方程(组分) -[w-(+)]= 湍动能方程 -p-(e+÷)-r-m 湍流耗散率方程 -[pe-(u+)e]=G-Gpe) 注%=p号:A=红*h)U[u,(r0. 单个喷吹煤粉颗粒的轨迹可以通过求解其动量方 1.2燃烧模型 程来获得.颗粒与气相之间的动量交换通过拖拽力实 煤粉在1160~1250℃不同氧含量的热风中燃烧, 现.颗粒的运动受气相和固相的相对速度支配。如果 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①煤粉快速升温及热分解,同 假定煤粉颗粒为球形微粒,忽略体积力,其运动可以通 时挥发分着火;②挥发分燃烧:③挥发分燃烧后,固定 过拉格朗日模型来描述.煤粉颗粒采用离散颗粒轨道 碳预热和着火;④固定碳燃烧 模型来跟踪。颗粒的温度由三种传热形式来决定:对 (1)煤粉挥发分脱除模型.本文采用双反应竞争 流、与传质关联的相变潜热和辐射.如果假定煤粉颗 模型.该模型认为煤粉的热解由两个不同速率,不 粒是一个集总系统,则传导给整个颗粒的热量等于颗 同挥发分产率的一级反应构成,不同的温度范围内进 粒表面通过对流和辐射获得的热量之和.关于颗粒与 行不同的反应,其中VM,和VM2代表挥发分,C:和C2 颗粒之间,颗粒与连续相之间的辐射传热,本文采用 代表固定碳 P1辐射模型.煤粉颗粒的控制方程如表2所示 ,aVM+(1-a)C,(低温): 煤 表2颗粒相控制方程 aVM2+(1-a)C2(高温). Table 2 Goveming equations for the particle phase 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可统一用阿伦尼乌 连续性方程 空 斯公式计算: k=Aexp(-E/RT)) (1) dUp mp由=-fo 动量方程 挥发分脱除速幸血(WM可表示为 -fo=mdipColU-UI (U-U) 6晋9 du(VM)=(k+)Co (2) d 其中,两个反应的指前因子和活化能分别为A,= 能量方程 -g=TdpANu(Ts-Tp)+ 3.7×103s,E1=149652Jmol-1;A2=1.46×103s-, Σ岩+An(l-o月 E2=250991J小mol.参照文献7],a,取千燥无灰基 注:CD=max24(1+0.15Rea67)/Re,0.44]. 中挥发分的质量分数,a2=1.25a+0.92a1·工程科学学报,第 37 卷,第 5 期 的影响,并与传统高炉进行比较,旨在分析决定煤粉燃 尽率的主要因素,为研究开发氧气高炉炼铁工艺提供 参考. 1 数学模型的建立 为简化问题,本文作以下假设: ( 1) 煤粉喷枪采用 单筒直管式; ( 2) 煤粉颗粒假定为球形,且粒度相同; ( 3) 颗粒不存在破碎或合并的现象; ( 4) 煤粉颗粒看作 离散相,忽略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碰撞以及颗粒的体积 分数对连续相的影响; ( 5) 不考虑未燃尽煤粉颗粒对 整个系统的影响. 1. 1 模型的基本控制方程 本文中气体被看作连续相,流动形式为湍流,采用 标准 k--ε 双方程封闭的稳态雷诺时均纳维--斯托克斯 方程来描述. 气体的流动规律通过联立连续性方程、 动量方程、标准 k--ε 双方程来求解. 气体的传热现象 采用能量方程来描述. 采用组分输运方程来描述其质 量的传递. 气体相的控制方程如表 1 所示. 表 1 气体相控制方程 Table 1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the gas phase 连续性方程 Δ ·( ρU) = ∑nP m · 动量方程 Δ ·( ρUU) - Δ ·[( μ + μt ) ( Δ U + ( Δ U) T ) ]= - ( Δ P + 2 3 ρ ) k + ∑nP fD 能量方程 Δ ·[ ρUH ( - λ CP + μt σ ) H Δ ] H = ∑nP q 组分方程( 组分 i) Δ ·[ ρUYi ( - Γi + μt σY )i Δ Yi ] = Wi 湍动能方程 Δ ·[ ρUk ( - μ + μt σ ) k Δ ] k = Pk - ρε 湍流耗散率方程 Δ ·[ ρUε ( - μ + μt σ ) ε Δ ] ε = ε k ( C1Pk - C2 ρε) 注: μt = Cμ ρ k2 ε ; Pk = ( μ + μt ) Δ U[ Δ U + ( Δ U) T ]. 单个喷吹煤粉颗粒的轨迹可以通过求解其动量方 程来获得. 颗粒与气相之间的动量交换通过拖拽力实 现. 颗粒的运动受气相和固相的相对速度支配. 如果 假定煤粉颗粒为球形微粒,忽略体积力,其运动可以通 过拉格朗日模型来描述. 煤粉颗粒采用离散颗粒轨道 模型来跟踪. 颗粒的温度由三种传热形式来决定: 对 流、与传质关联的相变潜热和辐射. 如果假定煤粉颗 粒是一个集总系统,则传导给整个颗粒的热量等于颗 粒表面通过对流和辐射获得的热量之和. 关于颗粒与 颗粒之间,颗粒与连续相之间的辐射传热,本文采用 P1 辐射模型. 煤粉颗粒的控制方程如表 2 所示. 表 2 颗粒相控制方程 Table 2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the particle phase 连续性方程 dmP dt = - m · 动量方程 mP dUP dt = - fD - fD = 1 8 πd2 P ρCD | U - UP | ( U - UP ) 能量方程 mPCP dTP dt = - q - q = πdPλNu( Tg - TP ) + ∑ dmP dt Hreac + AP εP ( πI - σB T4 P ) 注: CD = max [24( 1 + 0. 15Re0. 687 ) /Re,0. 44]. 1. 2 燃烧模型 煤粉在 1160 ~ 1250 ℃不同氧含量的热风中燃烧, 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①煤粉快速升温及热分解,同 时挥发分着火; ②挥发分燃烧; ③挥发分燃烧后,固定 碳预热和着火; ④固定碳燃烧. ( 1) 煤粉挥发分脱除模型. 本文采用双反应竞争 模型[6]. 该模型认为煤粉的热解由两个不同速率,不 同挥发分产率的一级反应构成,不同的温度范围内进 行不同的反应,其中 VM1和 VM2 代表挥发分,C1和 C2 代表固定碳. 煤 k1 k2 α1VM1 + ( 1 - α1 ) C1 ( 低温 → ) ; α2VM2 + ( 1 - α2 ) C2 → ( 高温) . 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可统一用阿伦尼乌 斯公式计算: k = Aexp ( - E /RT) . ( 1) 挥发分脱除速率dw( VM) dt 可表示为 dw( VM) dt = ( α1 k1 + α2 k2 ) C0 . ( 2) 其中,两个反应的指前因子和活化能分别为 A1 = 3. 7 × 105 s - 1,E1 = 149652 J·mol - 1 ; A2 = 1. 46 × 1013 s - 1, E2 = 250991 J·mol - 1 . 参照文献[7],α1 取干燥无灰基 中挥发分的质量分数,α2 = 1. 25α2 1 + 0. 92α1 . · 046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