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 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 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 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 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 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 些,名声渐渐增増大,地位渐渐増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朱 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 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 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 余韵,我很高兴。 (选自《负暄睻琐话》,作者张中行,有删改) (1)下列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了解、熟悉朱自清,是从求学阶段学习他的散文名作《背影》《荷塘月色》开始的,在作者看来, 他的散文情感丰富,只不过失之于感伤气重了一些 B.朱自清先生给本文作者的总体印象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例如人如其名,他一生自我约束, 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能够始终维持名字中一个“清”字。 C.文章名为“琐话”,选材琐碎但不多余。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而 结尾处写朱公子,则直接映衬出朱先生谦恭而恳挚的性格 D.朱自清先生的品行、学问和文采都很出众,但作者最推崇朱自清先生的还是其“行”,和他律己严、 待人厚的“行”相比,他的“学”和“文”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E.本文作者虽然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交往不多,但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写了些零星的回忆,全面表 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 (2)结合全文,概括朱自清先生行、学、文的主要特征。(6分). (3)请从作者与朱先生的交往中举例说明朱先生“待人厚超过常格”。(6分) (4)结合文中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谈谈你对“德”与“才”关系的理解。(8分)8 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 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 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 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 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 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 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朱 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 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 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 余韵,我很高兴。” (选自《负暄琐话》,作者张中行,有删改) (1)下列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了解、熟悉朱自清,是从求学阶段学习他的散文名作《背影》《荷塘月色》开始的,在作者看来, 他的散文情感丰富,只不过失之于感伤气重了一些。 B.朱自清先生给本文作者的总体印象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例如人如其名,他一生自我约束, 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能够始终维持名字中一个“清”字。 C.文章名为“琐话”,选材琐碎但不多余。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而 结尾处写朱公子,则直接映衬出朱先生谦恭而恳挚的性格。 D.朱自清先生的品行、学问和文采都很出众,但作者最推崇朱自清先生的还是其“行”,和他律己严、 待人厚的“行”相比,他的“学”和“文”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E.本文作者虽然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交往不多,但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写了些零星的回忆,全面表 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 (2)结合全文,概括朱自清先生行、学、文的主要特征。(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作者与朱先生的交往中举例说明朱先生“待人厚超过常格”。(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中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谈谈你对“德”与“才”关系的理解。(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