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合称。古时的君主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祭祀土神和谷神, 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借指国家 B.华夷原指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其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以文明礼仪进行区分,后来 也借指中国和外国 C.中庶子是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多掌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本文中 “中庶子”与《荆轲刺秦王》中秦王宠臣蒙嘉所负职责相同 D.顾命指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其权势可在当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 废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峤为人刚正,无惧权势。面对声名威重的权贵,他虽身无功名,却毅然检举上报以匡正 清明,此举使得京都之人大受震动 B.温峤机智聪慧,泂察世事。无论是王敦构逆还是苏峻谋反,他都提出要提前防备;在两次 平叛中,他都能够抓住关键,果断决策。 C.温峤忠心为国,不重名利。苏峻反叛,他马上派部驰援;京师沦陷,他恸哭;太后嘉赏他, 他以大敌当前、功业未建为由推辞。 D.温峤顾全大局,颇有识量。庾亮败奔而来,温峤仍敬重他,并分派兵卒给他;陶侃因己私 推却责任,温峤策略地劝说他承担救国大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峤知其终不悟,于是谬为设敬,综其府事,干说密谋,以附其欲。 (2)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 【答案】10.D11.C B 13.(1)温峤明白他最终不会悔悟,于是伪装对他敬重,揽下他府中的公事,献计献策,来 顺从他的旨意 (2)派遣王愆期等邀陶侃一起投身国难,陶侃恼恨没有被授予顾命大臣之职,没答应此事。 文言文翻译 温峤字太真,聪明敏捷,有见识器量,博学而有文才。温峤体态俊美有风度,擅长谈论。 散骑常侍庾數名声极大,但贪财聚敛,温峤上奏举报他,京师为之震动,人人肃然。后并举 秀才、灼然两科。正值西晋倾覆,社稷崩危,宗庙祭祀将绝之际,元帝立足于江左,经略于 南方。于是温峤以左长史的名义,传檄于华夷内外,上表劝元帝登基立国。后来升迁做太子- 9 - A.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合称。古时的君主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祭祀土神和谷神, 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借指国家。 B. 华夷原指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其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以文明礼仪进行区分,后来 也借指中国和外国。 C. 中庶子是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多掌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本文中的 “中庶子”与《荆轲刺秦王》中秦王宠臣蒙嘉所负职责相同。 D. 顾命指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其权势可在当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 废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温峤为人刚正,无惧权势。面对声名威重的权贵,他虽身无功名,却毅然检举上报以匡正 清明,此举使得京都之人大受震动。 B. 温峤机智聪慧,洞察世事。无论是王敦构逆还是苏峻谋反,他都提出要提前防备;在两次 平叛中,他都能够抓住关键,果断决策。 C. 温峤忠心为国,不重名利。苏峻反叛,他马上派部驰援;京师沦陷,他恸哭;太后嘉赏他, 他以大敌当前、功业未建为由推辞。 D. 温峤顾全大局,颇有识量。庾亮败奔而来,温峤仍敬重他,并分派兵卒给他;陶侃因己私 推却责任,温峤策略地劝说他承担救国大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峤知其终不悟,于是谬为设敬,综其府事,干说密谋,以附其欲。 (2)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温峤明白他最终不会悔悟,于是伪装对他敬重,揽下他府中的公事,献计献策,来 顺从他的旨意。 (2)派遣王愆期等邀陶侃一起投身国难,陶侃恼恨没有被授予顾命大臣之职,没答应此事。 文言文翻译 温峤字太真,聪明敏捷,有见识器量,博学而有文才。温峤体态俊美有风度,擅长谈论。 散骑常侍庾敳名声极大,但贪财聚敛,温峤上奏举报他,京师为之震动,人人肃然。后并举 秀才、灼然两科。正值西晋倾覆,社稷崩危,宗庙祭祀将绝之际,元帝立足于江左,经略于 南方。于是温峤以左长史的名义,传檄于华夷内外,上表劝元帝登基立国。后来升迁做太子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