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行中书省,朱元璋“自总省事,置僚佐”°,将应天作为他发展的基地。 此时,朱元璋虽然占据了应天,但总的来说,依然是地狭人稀,力量还 不够强大。而且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东南地区来说,是四面受敌的形势。当 时北有刘福通,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陈友谅,南有元军。虽然形势相 当严峻,但三支起义军却吸引和牵制了元军的主力,像树起了三道屏障,隔 绝了元军主力的进攻,从而对朱元璋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而南面的元军,也 由于南北交通被起义军截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朱元璋适时地利用了这 一有利时机,果断地采取巩固东西线,向南面和东南面出击的战略,集中兵 力进攻皖南和浙东诸地的元军据点,先后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 阴、常熟、池州、徽州、婺州、扬州等地。他在攻占徽州后,还亲自到石门 山拜访老儒朱升,咨询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向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 缓称王。”意思是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 缩小目标。朱元璋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即予采纳,集中力量从事根据地的 建设。另外,朱元璋还注意斗争的策略,在形式上仍保持与宋政权的隶属关 系,遥尊小明王为帝,打着宋政权的旗号来号令军士,以免树大招风。直到 他改称吴王,所发布的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明自 己依然是小明王的忠诚的臣属。这一策略对朱元璋势力的生存和发展,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几年之后,朱元璋终于以应天为中心,营建了一个巩固的根 据地,兵壮粮多,足可以同其他势力相匹敌了。 朱元璋审时度势,以观时变。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陈友谅杀害 了徐寿辉,自称皇帝,并约张士诚来夹攻朱元璋。陈友谅军事实力相当强大, 其水军大舰名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一百 多艘,战舸数百条,真可谓“投戈断江,舳舻千里”。面对强敌压境,在应 天的文官武将中,曾引起了一度的骚动。有的人主张投降,有的人主张放弃 应天,还有的人竟作逃跑的准备。在此危急的形势下,朱元璋与谋士刘基等 就敌我形势作了深刻细致的分析,刘基说: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 图自固,未必会出兵,暂时不必管他。主要的危险敌人是陈友谅,他拥有精 兵利舰,而且居我上游,野心勃勃。只要集中兵力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便 不敢出兵了,应天也就相安无忧了。朱、刘二人一起制定了战争策略,朱元 璋立即实行战略转移,改取固守东南向东北和西线出击的战略。他先集中兵 力击败陈友谅于鄱阳湖,然后再掉头东向,俘张士诚于平江(今苏州),打 破了东西夹击的局面。 朱元璋在围攻张士诚的同时,派大将廖永忠迎接小明王到应天,在瓜步 (今江苏六合东南)渡江时,小明王覆舟沉江死,这标志着小明王的龙凤政 权灭亡。在擒杀张士诚以后,又制服了浙东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 接着又乘胜南进,攻克广东、广西,实现了除四川、云南之外的整个南部中 国的统一。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又调集精锐部队,以徐达为 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发兵二十五万,不失时机地北伐中原。北伐 军连连得胜,攻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1368)占领开封,八月攻克元 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慌忙弃城出走,逃亡漠北,统治达九十九 年的元皇朝灭亡。 在南征北伐取得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四十 《明史》卷一《太祖纪一》。行中书省,朱元璋“自总省事,置僚佐”②,将应天作为他发展的基地。 此时,朱元璋虽然占据了应天,但总的来说,依然是地狭人稀,力量还 不够强大。而且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东南地区来说,是四面受敌的形势。当 时北有刘福通,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陈友谅,南有元军。虽然形势相 当严峻,但三支起义军却吸引和牵制了元军的主力,像树起了三道屏障,隔 绝了元军主力的进攻,从而对朱元璋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而南面的元军,也 由于南北交通被起义军截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朱元璋适时地利用了这 一有利时机,果断地采取巩固东西线,向南面和东南面出击的战略,集中兵 力进攻皖南和浙东诸地的元军据点,先后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 阴、常熟、池州、徽州、婺州、扬州等地。他在攻占徽州后,还亲自到石门 山拜访老儒朱升,咨询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向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 缓称王。”意思是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 缩小目标。朱元璋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即予采纳,集中力量从事根据地的 建设。另外,朱元璋还注意斗争的策略,在形式上仍保持与宋政权的隶属关 系,遥尊小明王为帝,打着宋政权的旗号来号令军士,以免树大招风。直到 他改称吴王,所发布的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明自 己依然是小明王的忠诚的臣属。这一策略对朱元璋势力的生存和发展,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几年之后,朱元璋终于以应天为中心,营建了一个巩固的根 据地,兵壮粮多,足可以同其他势力相匹敌了。 朱元璋审时度势,以观时变。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陈友谅杀害 了徐寿辉,自称皇帝,并约张士诚来夹攻朱元璋。陈友谅军事实力相当强大, 其水军大舰名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一百 多艘,战舸数百条,真可谓“投戈断江,舳舻千里”。面对强敌压境,在应 天的文官武将中,曾引起了一度的骚动。有的人主张投降,有的人主张放弃 应天,还有的人竟作逃跑的准备。在此危急的形势下,朱元璋与谋士刘基等 就敌我形势作了深刻细致的分析,刘基说: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 图自固,未必会出兵,暂时不必管他。主要的危险敌人是陈友谅,他拥有精 兵利舰,而且居我上游,野心勃勃。只要集中兵力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便 不敢出兵了,应天也就相安无忧了。朱、刘二人一起制定了战争策略,朱元 璋立即实行战略转移,改取固守东南向东北和西线出击的战略。他先集中兵 力击败陈友谅于鄱阳湖,然后再掉头东向,俘张士诚于平江(今苏州),打 破了东西夹击的局面。 朱元璋在围攻张士诚的同时,派大将廖永忠迎接小明王到应天,在瓜步 (今江苏六合东南)渡江时,小明王覆舟沉江死,这标志着小明王的龙凤政 权灭亡。在擒杀张士诚以后,又制服了浙东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 接着又乘胜南进,攻克广东、广西,实现了除四川、云南之外的整个南部中 国的统一。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又调集精锐部队,以徐达为 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发兵二十五万,不失时机地北伐中原。北伐 军连连得胜,攻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1368)占领开封,八月攻克元 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慌忙弃城出走,逃亡漠北,统治达九十九 年的元皇朝灭亡。 在南征北伐取得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四十 ② 《明史》卷一《太祖纪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