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1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7)实验采用马里奥特瓶定水头向土柱供 性物质,取滞后系数R为1,因此给定弥散系数 水 D的初值,计算C(x,t:)函数值,并与实测C(x, (8)资料整理,通过模拟法计算参数,建立污 t:)值比较,当达到比较满意的拟合效果时,记录 染物一维迁移方程, 弥散系数D值,最后求弥散度a.结果B2十B4 根据土柱实验资料,通过反演拟合方法可确 柱a为0.013m,G3柱a为0.0115m. 定不同岩性中污染物的迁移模型参数,在实验中 弥散系数的确定:通过利用C1获得的各种 “是实际流速,为实测值:x是土柱长度,为定值. 土样的弥散度a,再乘以本次实验各土柱的实际 弥散度α的确定:按照前述步骤进行土柱实 流速得到,因此,铁动态吸附实验的弥散系数是, 验,获得监测数据,并加以整理;将C实验资料 B2+B4柱为D=1.652cm2.h-1,G3柱为D= 和有关土柱参数代入计算模型,其中实际流速“ 1.414cm2h-1. 和时间t,均由土柱实验结果给出,考虑C厂为中 汇总两个土柱对应的参数见表4. 表4铁动态吸附实验土柱物理参数表 Table 4 Physical parameters of Fe dynamic adsorption in soil poles 柱高/ 土重/ 干容重/ 孔隙度 给水度 渗透流速/ 实际流速/ 弥散系数 土样 cm 9 (gcm3) n (m'd) (md) D/(cm2ch1) B2十B4 5.2 580 1.593 0.41 0.018 0.125 0.305 1.625 G3 5.0 550 1.571 0.40 0.021 0.118 0.295 1.414 将以上参数代入模型,进行反演求参,确定滞 1.0 后系数R,B2十B4土柱滞后系数为110,G3土柱 0.8 滞后系数为140. 3.3铁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0.6 铁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仅研究其在含水层中的 迁移运动,为了解铁在区域地下水中的迁移状 况,该地区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实际流速,取前人 0 2000 4000 6000 8000 资料u=0.105md1更具有代表性.考虑岩层 t/d 对铁的吸附量比较大,迁移性差,分别预测在淡水 图3咸水区含水层铁的质量膛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区含水层和咸水区含水层中水平迁移1.0,2.0, Fig.3 Rule of Fe mass concentration changing with time in salt 3.0,4.0m处铁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预 water aquifer 测结果分别见图2和图3. 1.0 4结论 0.8 (1)该地区浅部孔隙含水介质对铁的吸附模 0.6 2 m 式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式. 0.4 (2)铁在淡水区含水层中迁移性较好,在咸 0.2 水区含水层中迁移性较差,在谈水区含水层中迁 OL 移4m需要3500d,在咸水区含水层中迁移4m 0 2000 4000 6000 8000 1/d 需要4400d. (③)该地区浅层孔隙含水介质对铁的吸附能 图2淡水区含水层铁的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力较强,铁在淡水区含水层和咸水区含水层中迁 Fig.2 Rule of Fe mass concentration changing with time in 移能力都很弱,个别地点铁的超标不会造成地下 fresh water aquifer 水大面积污染(7) 实验采用马里奥特瓶定水头向土柱供 水. (8) 资料整理‚通过模拟法计算参数‚建立污 染物一维迁移方程. 根据土柱实验资料‚通过反演拟合方法可确 定不同岩性中污染物的迁移模型参数.在实验中 u 是实际流速‚为实测值;x 是土柱长度‚为定值. 弥散度 α的确定:按照前述步骤进行土柱实 验‚获得监测数据‚并加以整理;将 Cl -实验资料 和有关土柱参数代入计算模型‚其中实际流速 u 和时间 t‚均由土柱实验结果给出‚考虑 Cl -为中 性物质‚取滞后系数 R 为1‚因此给定弥散系数 D 的初值‚计算 C( x‚ti)函数值‚并与实测 C( x‚ ti)值比较‚当达到比较满意的拟合效果时‚记录 弥散系数 D 值‚最后求弥散度 α.结果 B2+B4 柱 α为0∙013m‚G3柱 α为0∙0115m. 弥散系数的确定:通过利用 Cl - 获得的各种 土样的弥散度 α‚再乘以本次实验各土柱的实际 流速得到.因此‚铁动态吸附实验的弥散系数是‚ B2+B4柱为 D=1∙652cm 2·h -1‚G3柱为 D= 1∙414cm 2·h -1. 汇总两个土柱对应的参数见表4. 表4 铁动态吸附实验土柱物理参数表 Table4 Physical parameters of Fe dynamic adsorption in soil poles 土样 柱高/ cm 土重/ g 干容重/ (g·cm -3) 孔隙度 n 给水度 μ 渗透流速/ (m·d -1) 实际流速/ (m·d -1) 弥散系数 D/(cm 2·h -1) B2+B4 5∙2 580 1∙593 0∙41 0∙018 0∙125 0∙305 1∙625 G3 5∙0 550 1∙571 0∙40 0∙021 0∙118 0∙295 1∙414 将以上参数代入模型‚进行反演求参‚确定滞 后系数 R‚B2+B4土柱滞后系数为110‚G3土柱 滞后系数为140. 3∙3 铁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铁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仅研究其在含水层中的 迁移运动.为了解铁在区域地下水中的迁移状 况‚该地区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实际流速‚取前人 资料 u=0∙105m·d -1更具有代表性.考虑岩层 对铁的吸附量比较大‚迁移性差‚分别预测在淡水 区含水层和咸水区含水层中水平迁移1∙0‚2∙0‚ 3∙0‚4∙0m 处铁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预 测结果分别见图2和图3. 图2 淡水区含水层铁的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Fig.2 Rule of Fe mass concentration changing with time in fresh water aquifer 图3 咸水区含水层铁的质量膛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Fig.3 Rule of Fe mass concentration changing with time in salt water aquifer 4 结论 (1) 该地区浅部孔隙含水介质对铁的吸附模 式符合 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式. (2) 铁在淡水区含水层中迁移性较好‚在咸 水区含水层中迁移性较差‚在淡水区含水层中迁 移4m 需要3500d‚在咸水区含水层中迁移4m 需要4400d. (3) 该地区浅层孔隙含水介质对铁的吸附能 力较强‚铁在淡水区含水层和咸水区含水层中迁 移能力都很弱‚个别地点铁的超标不会造成地下 水大面积污染. ·310·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006年第4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