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和综合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等多方面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讲授期间,附以1学时必修 的结构实验及18学时的开放选修性试验实践。 实验1.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1学时; 实验2.常用机械式仪表的使用技术2学时 实验3.电阻应变仪的测量技术2学时 实验4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弯破坏试验3学时 实验5.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技术2学时; 实验6.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1学时 实验7.超声波法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技术1学时; 实验8建(构)筑物动力特性现场实测技术8学时 实验9结构模型设计制作与小型检测装置开发8学时; 实验10.结构构件抗震性能试验2学时 其中前7项试验为课程必修试验,后3项为开放性、设计性试验,是计划实践课时之外的选修实践教学课时。 2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结构教学实验、开放设计性实验和观摩演示性实践四种教学方 式来完成。 (1)课堂讲授 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方式组织教学。讲授过程中主要由教师重点讲解课程要点和难点,重视 讲透概念,突出重点,把握主线,实行精讲,恰当掌握讲授深度;同时广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教学 内容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资料;介绍学科的前沿领域及其最新硏究进展,介绍国家规范 和标准的背景知识与资料,以及典型工程试验检验实例,并及时把结构试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中,补充一些先 进成熟且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内容,穿插一部分课堂讨论和习题课,并提出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工程问题,从 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拓宽知识面。通过课堂讲授与讨论,使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 容,掌握基本概念和课程要点 (2)课内必修实验 由于结构试验与检测加固涉及学科较多,综合实践性强,因此需要安排专门的实验教学环节,以巩固所学的知 识。在课程讲授期间,附以12学时必修的结枃实验,由结构与抗震实验室承担。实验室安排专职指导教师,按照实 验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浅入深地依次完成上述前7项实验,逐步使学生掌握课程中所学的基本试验技能,培养学生 独立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外选修的设计性、开放性实验 完成上述两个教学环节,学生只掌握了本课程的最起码要求,为了进一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调动他们崇尚和热爱科学研究的激情,启发学生独立创新思维,特开设了三项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项目 其中第8项和第10项实验面向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开放,第9项试验面向土木工程和自控专业的学生开放。这些试验 项目深得广大学生的欢迎,网上报名十分踊跃,首批开展的5组学生开放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新性试验培 养的学生2005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取得了双获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今年报名参加的学生积极性很 高,为建好学生创新性实验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观摩演示性教学实践 结构与抗震实验室是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现又被获准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每年除承担大量本科生教学实验任 务,同时还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学试验研究任务。,许多大型科研试验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复杂程度上 看,都是十分难得的良好教学素材。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优势,结合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课堂教学,适时组织学 生观摩结构与抗震实验室正在进行的国家或地方科硏试验项目大型结构与抗震试验,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科学硏究的能力。同时,实验室也面向全校的学生开放,欢迎感兴趣的同学们前来参观学习,更鼓励广大高年 级学生广泛参与教授们的科学硏究项目,积极并及早地参与科硏实践活动,以提高和锻炼自身的能力,为国家和社 会服务。 3.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直接动手进行结构或构件的试验、观察各种结构或构件在各种荷 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结合其它课程中的如工地现场实习、参与教师的科硏工作、设计课、计算机编程与操作等实 践性教学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从土木工程专 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对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内容整合,打破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的界限,并与其他课 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整合设计岀一套新型的系列实践性教学模式,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开放性试验中,学生可以带着所发现的实际工程问题和科研课题,利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亲自制定试验方案 亲自动手制作试件,亲自进行试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然后进行成果分析与整理。教师仅起指导作用,这样可极大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试验內容为综合型系列试验,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学 生可得到较为系统的试验技能训练,加深对课程基本理论和内容的理解及应用,同时还可节省试验费用,促进和加 强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和综合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等多方面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讲授期间,附以12学时必修 的结构实验及18学时的开放选修性试验实践。 实验1. 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 1学时; 实验2. 常用机械式仪表的使用技术 2学时; 实验3. 电阻应变仪的测量技术 2学时; 实验4.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弯破坏试验 3学时; 实验5.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技术 2学时; 实验6.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 1学时; 实验7. 超声波法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技术 1学时; 实验8. 建(构)筑物动力特性现场实测技术 8学时; 实验9. 结构模型设计制作与小型检测装置开发 8学时; 实验10. 结构构件抗震性能试验 2学时; 其中前7项试验为课程必修试验,后3项为开放性、设计性试验,是计划实践课时之外的选修实践教学课时。 2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结构教学实验、开放设计性实验和观摩演示性实践四种教学方 式来完成。 (1) 课堂讲授 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方式组织教学。讲授过程中主要由教师重点讲解课程要点和难点,重视 讲透概念,突出重点,把握主线,实行精讲,恰当掌握讲授深度;同时广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教学 内容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资料;介绍学科的前沿领域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国家规范 和标准的背景知识与资料,以及典型工程试验检验实例,并及时把结构试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中,补充一些先 进成熟且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内容,穿插一部分课堂讨论和习题课,并提出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工程问题,从 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拓宽知识面。通过课堂讲授与讨论,使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 容,掌握基本概念和课程要点。 (2) 课内必修实验 由于结构试验与检测加固涉及学科较多,综合实践性强,因此需要安排专门的实验教学环节,以巩固所学的知 识。在课程讲授期间,附以12学时必修的结构实验,由结构与抗震实验室承担。实验室安排专职指导教师,按照实 验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浅入深地依次完成上述前7项实验,逐步使学生掌握课程中所学的基本试验技能,培养学生 独立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外选修的设计性、开放性实验 完成上述两个教学环节,学生只掌握了本课程的最起码要求,为了进一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调动他们崇尚和热爱科学研究的激情,启发学生独立创新思维,特开设了三项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项目, 其中第8项和第10项实验面向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开放,第9项试验面向土木工程和自控专业的学生开放。这些试验 项目深得广大学生的欢迎,网上报名十分踊跃,首批开展的5组学生开放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新性试验培 养的学生2005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取得了双获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今年报名参加的学生积极性很 高,为建好学生创新性实验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观摩演示性教学实践 结构与抗震实验室是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现又被获准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每年除承担大量本科生教学实验任 务,同时还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学试验研究任务。,许多大型科研试验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复杂程度上 看,都是十分难得的良好教学素材。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优势,结合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课堂教学,适时组织学 生观摩结构与抗震实验室正在进行的国家或地方科研试验项目大型结构与抗震试验,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实验室也面向全校的学生开放,欢迎感兴趣的同学们前来参观学习,更鼓励广大高年 级学生广泛参与教授们的科学研究项目,积极并及早地参与科研实践活动,以提高和锻炼自身的能力,为国家和社 会服务。 3.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直接动手进行结构或构件的试验、观察各种结构或构件在各种荷 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结合其它课程中的如工地现场实习、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设计课、计算机编程与操作等实 践性教学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从土木工程专 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对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内容整合,打破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的界限,并与其他课 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整合设计出一套新型的系列实践性教学模式,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开放性试验中,学生可以带着所发现的实际工程问题和科研课题,利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亲自制定试验方案, 亲自动手制作试件,亲自进行试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然后进行成果分析与整理。教师仅起指导作用,这样可极大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试验内容为综合型系列试验,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学 生可得到较为系统的试验技能训练,加深对课程基本理论和内容的理解及应用,同时还可节省试验费用,促进和加 强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