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数值,难以满足时,应采取与建筑物相应的防水措施 2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内,埋地水管、雨水明沟与架空管道支架之间的防护距离,应按表5-6规定的数值 采用。难以符合规定时,应处理管道支架地基,或对埋地水管、雨水明沟采取防水措施。 3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内,各种管道之间或不漏水的雨水明沟与管道之间的防护距离,不应小于 2.5~3.5m;未铺砌的雨水明沟与管道之间的防护距离,不应小于5.0m 4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内,埋地管道与水池之间的防护距离,应按表5-6中对甲、乙类建筑物规定的 数值采用,但小型小池(如集水池、化粪池等)可不受此限 表5-6埋地道管、排水沟、雨水明沟等与建筑物之间的防护距离(m) 各类建筑 地基湿陷等级 891112 乙|5678910~12 6~789 5新建水渠与建筑物之间防护距离。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内。不得小于12m;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 地不得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3倍,并不应小于25m 6在防护范围内的雨水明沟,不得漏水。 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宜设混凝土雨水明沟:防护范围外的雨水明沟,宜做防水处理,沟底下均应设灰 土(或土)垫层 7地下管道应结合具体情况采用下列管材 压力管道应采用给水铸铁管、钢管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等。 自流管道宜采用铸铁管、离心成型钢筋混凝土管、离心成型混凝土管、内外上釉陶土管或耐酸陶土管 等。当有成熟经验时,也可采用自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或塑料管等。 5.3地震地区的管线布置 5.3.1影响管线震害的几个因素 城市和工矿的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煤气、热力、电信、输油、天然气、蒸气和其他化学液体,一旦遭 受地震破坏,其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都将造成极大的灾难。 地震后地下管线所遭到的破坏,国外文献有所记载,但毕竟没有第一手资料,因而国内学者十分重视震 害调査。我国通过对几次大地震的调查,得出了以下认识和经验 1.烈度和场地土的影响 2.地形地貌的影响 3.管材和接口型式的影响 4.管径 5.管道埋深 管道采用深埋时,还要考虑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深埋管道平时的维护管理问题,一旦在地震时损坏,抢 修时间较长:二是目前在大城市的地下,有多种管道(如上水管、下水管、煤气管、电缆等),为使地 下管道有条不紊,不相互打架及达到有关的规定要求(如上、下水管道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等),往往 进行管线综合,将各种管道的标高及平面位置事先确定 5.3.2六度及以上地震区管线布置的技术要求 就管线布置而言,主要立足于“防”,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管网系统布置要合理,当管线局部遭受震害后,使其余完好的管线在震后能继续加以利用数值,难以满足时,应采取与建筑物相应的防水措施。 2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内,埋地水管、雨水明沟与架空管道支架之间的防护距离,应按表5-6 规定的数值 采用。难以符合规定时,应处理管道支架地基,或对埋地水管、雨水明沟采取防水措施。 3 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内,各种管道之间或不漏水的雨水明沟与管道之间的防护距离,不应小于 2.5~3.5m;未铺砌的雨水明沟与管道之间的防护距离,不应小于5.0m。 4 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内,埋地管道与水池之间的防护距离,应按表5-6 中对甲、乙类建筑物规定的 数值采用,但小型小池(如集水池、化粪池等)可不受此限。 表5-6埋地道管、排水沟、雨水明沟等与建筑物之间的防护距离(m) 各类建筑 地基湿陷等级 I II III~IV 甲 — — 8~9 11~12 乙 5 6~7 8~9 10~12 丙 4 5 6~7 8~9 丁 — 5 6 7 5 新建水渠与建筑物之间防护距离。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内。不得小于12m;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 地不得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3倍,并不应小于25m。 6 在防护范围内的雨水明沟,不得漏水。 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宜设混凝土雨水明沟;防护范围外的雨水明沟,宜做防水处理,沟底下均应设灰 土(或土)垫层。 7 地下管道应结合具体情况采用下列管材: 压力管道应采用给水铸铁管、钢管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等。 自流管道宜采用铸铁管、离心成型钢筋混凝土管、离心成型混凝土管、内外上釉陶土管或耐酸陶土管 等。当有成熟经验时,也可采用自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或塑料管等。 5.3 地震地区的管线布置 5.3.1 影响管线震害的几个因素 城市和工矿的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煤气、热力、电信、输油、天然气、蒸气和其他化学液体,一旦遭 受地震破坏,其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都将造成极大的灾难。 地震后地下管线所遭到的破坏,国外文献有所记载,但毕竟没有第一手资料,因而国内学者十分重视震 害调查。我国通过对几次大地震的调查,得出了以下认识和经验。 1.烈度和场地土的影响 2.地形地貌的影响 3.管材和接口型式的影响 4.管径 5.管道埋深 管道采用深埋时,还要考虑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深埋管道平时的维护管理问题,一旦在地震时损坏,抢 修时间较长;二是目前在大城市的地下,有多种管道(如上水管、下水管、煤气管、电缆等),为使地 下管道有条不紊,不相互打架及达到有关的规定要求(如上、下水管道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等),往往 进行管线综合,将各种管道的标高及平面位置事先确定。 5.3.2 六度及以上地震区管线布置的技术要求 就管线布置而言,主要立足于“防”,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 管网系统布置要合理,当管线局部遭受震害后,使其余完好的管线在震后能继续加以利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