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名字,胡克死前已经变得愤世嫉俗,字里行间充满了挖苦。他死后连一张画像也没有留下来,据说是因为 他”太丑了"。 上次说到,在微粒与波动的第一次交锋中,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战胜了波动,取得了在物理上被普遍 公认的地位 转眼间,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牛顿体系的地位已经是如此地崇高,令人不禁有一种目眩的感觉。而他 所提倡的光是一种粒子的观念也已经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以致人们几乎都忘了当年它那对手的存在。 然而1773年的6月13日,英国米尔沃顿( Milverton)的一个教徒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叫做 托马斯杨( Thomas Young)。这个未来反叛派领袖的成长史是一个典型的天才历程,他两岁的时候就 能够阅读各种经典,6岁时开始学习拉丁文,14岁就用拉丁文写过一篇自传,到了16岁时他已经能够说 10种语言,并学习了牛顿的《数学原理》以及拉瓦锡的《化学纲要》等科学著作。 杨19岁的时候,受到他那当医生的叔父的影响,决定去伦敦学习医学。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先后去 了爱丁堡和哥廷根大学攻读,最后还是回到剑桥的伊曼纽尔学院终结他的学业。在他还是学生的时候,杨 研究了人体上眼睛的构造,开始接触到了光学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最终形成了他的光是波动的想法。杨 的这个认识,是来源于波动中所谓的”干涉”现象 我们都知道,普通的物质是具有累加性的,一滴水加上一滴水一定是两滴水,而不会一起消失。但是 波动就不同了,一列普通的波,它有着波的高峰和波的谷底,如果两列波相遇,当它们正好都处在高峰时, 那么叠加起来的这个波就会达到两倍的峰值,如果都处在低谷时,叠加的结果就会是两倍深的谷底。但是 等等,如果正好一列波在它的高峰,另外一列波在它的谷底呢? 答案是它们会互相抵消。如果两列波在这样的情况下相遇(物理上叫做”反相”) 在它们重叠的 地方,将会波平如镜,既没有高峰,也没有谷底。这就像一个人把你往左边拉,另一个人用相同的力气把 你往右边拉,结果是你会站在原地不动 托马斯·杨在研究牛顿环的明暗条纹的时候,被这个关于波动的想法给深深打动了。为什么会形成一明 暗的条纹呢?一个思想渐渐地在杨的脑海里成型:用波来解释不是很简单吗?明亮的地方,那是因为两 道光正好是同相″的,它们的波峰和波谷正好相互增强,结果造成了两倍光亮的效果(就好像有两个人同 时在左边或者右边拉你):而黑暗的那些条纹,则一定是两道光处于”反相”,它们的波峰波谷相对,正好名字,胡克死前已经变得愤世嫉俗,字里行间充满了挖苦。他死后连一张画像也没有留下来,据说是因为 他“太丑了”。 四 上次说到,在微粒与波动的第一次交锋中,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战胜了波动,取得了在物理上被普遍 公认的地位。 转眼间,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牛顿体系的地位已经是如此地崇高,令人不禁有一种目眩的感觉。而他 所提倡的光是一种粒子的观念也已经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以致人们几乎都忘了当年它那对手的存在。 然而 1773 年的 6 月 13 日,英国米尔沃顿(Milverton)的一个教徒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叫做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这个未来反叛派领袖的成长史是一个典型的天才历程,他两岁的时候就 能够阅读各种经典,6 岁时开始学习拉丁文,14 岁就用拉丁文写过一篇自传,到了 16 岁时他已经能够说 10 种语言,并学习了牛顿的《数学原理》以及拉瓦锡的《化学纲要》等科学著作。 杨 19 岁的时候,受到他那当医生的叔父的影响,决定去伦敦学习医学。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先后去 了爱丁堡和哥廷根大学攻读,最后还是回到剑桥的伊曼纽尔学院终结他的学业。在他还是学生的时候,杨 研究了人体上眼睛的构造,开始接触到了光学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最终形成了他的光是波动的想法。杨 的这个认识,是来源于波动中所谓的“干涉”现象。 我们都知道,普通的物质是具有累加性的,一滴水加上一滴水一定是两滴水,而不会一起消失。但是 波动就不同了,一列普通的波,它有着波的高峰和波的谷底,如果两列波相遇,当它们正好都处在高峰时, 那么叠加起来的这个波就会达到两倍的峰值,如果都处在低谷时,叠加的结果就会是两倍深的谷底。但是, 等等,如果正好一列波在它的高峰,另外一列波在它的谷底呢? 答案是它们会互相抵消。如果两列波在这样的情况下相遇(物理上叫做“反相”),那么在它们重叠的 地方,将会波平如镜,既没有高峰,也没有谷底。这就像一个人把你往左边拉,另一个人用相同的力气把 你往右边拉,结果是你会站在原地不动。 托马斯·杨在研究牛顿环的明暗条纹的时候,被这个关于波动的想法给深深打动了。为什么会形成一明 一暗的条纹呢?一个思想渐渐地在杨的脑海里成型:用波来解释不是很简单吗?明亮的地方,那是因为两 道光正好是“同相”的,它们的波峰和波谷正好相互增强,结果造成了两倍光亮的效果(就好像有两个人同 时在左边或者右边拉你);而黑暗的那些条纹,则一定是两道光处于“反相”,它们的波峰波谷相对,正好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