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与此同 时他发展了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不承认”原则,即“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就是 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4新中国的外交布局从此基本确定下来。 4月1日,毛泽东在与张治中的谈话中,针对后者提出的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的主张,首次 使用了类似“一边倒”的说法,即“当今之世,非杨即墨,不是倒向苏联一边,便是倒向美国 边”。5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用驳论的方式重申了他与张治中谈话中阐述 的主要观点,其中首次提到了“一边倒”的概念。6此时刘少奇已经踏上了访问莫斯科的旅程,他 此次访苏基本上奠定了新中国与苏联建立战略联盟的基础。 从“一边倒”概念提出的过程看,它被赋予了双重含义,即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和新 中国发展战略的形象概括。首先,从毛泽东最初提出“一边倒”概念的针对性看,是要回答在 个被认为是分裂成两大阵营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新中国将站台在哪一边的问题。在这个层次上, “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也是对未来新中国外交格局的形象的总概括,与苏联 结盟和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不承认”都是这一大格局中的具体政策。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详尽 地提示了从1948年末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共处理对苏对美关系的复杂过程,这里所要强调的 是主导这一过程的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及其本质特点 边倒”方针是一场持续了20多年的革命运动在即将取得胜利的阶段的产物。毛泽东等中 共领导人作为制订这项政策的主角,是从革命者的角度、或者说主要是从革命者的角度,根据中 国革命的理念和经验,认识世界和未来新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脱离开他们对中国革命运动与世 界政治的关系的理解,既无法深入解释“一边倒”方针的形成,也不能解释后来新中国对外政策 调整的内在限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是在中国旧式的民族民主革命屡遭失败后、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的影响之下兴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胜利造成的国际局势大变动,是这场革命运 动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国际背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的理论、十月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失败 的教训,以及中共早期领导人的经历和处境,几乎从一开始就铸造了中共对国际事务、中国革命 与世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框架,即“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列强企图协同宰割全世界的无产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548页: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 年3月5日,《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第1435页。 5余湛邦:《毛泽东与张治中的一次重要谈话》,《中共党史研究资料》,第48期第153页 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72-1473页2 “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与此同 时他发展了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不承认”原则,即“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就是 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4 新中国的外交布局从此基本确定下来。 4 月 1 日,毛泽东在与张治中的谈话中,针对后者提出的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的主张,首次 使用了类似“一边倒”的说法,即“当今之世,非杨即墨,不是倒向苏联一边,便是倒向美国一 边”。56 月 30 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用驳论的方式重申了他与张治中谈话中阐述 的主要观点,其中首次提到了“一边倒”的概念。6 此时刘少奇已经踏上了访问莫斯科的旅程,他 此次访苏基本上奠定了新中国与苏联建立战略联盟的基础。 从“一边倒”概念提出的过程看,它被赋予了双重含义,即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和新 中国发展战略的形象概括。首先,从毛泽东最初提出“一边倒”概念的针对性看,是要回答在一 个被认为是分裂成两大阵营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新中国将站台在哪一边的问题。在这个层次上, “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也是对未来新中国外交格局的形象的总概括,与苏联 结盟和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不承认”都是这一大格局中的具体政策。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详尽 地提示了从 1948 年末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共处理对苏对美关系的复杂过程,这里所要强调的 是主导这一过程的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及其本质特点。 “一边倒”方针是一场持续了 20 多年的革命运动在即将取得胜利的阶段的产物。毛泽东等中 共领导人作为制订这项政策的主角,是从革命者的角度、或者说主要是从革命者的角度,根据中 国革命的理念和经验,认识世界和未来新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脱离开他们对中国革命运动与世 界政治的关系的理解,既无法深入解释“一边倒”方针的形成,也不能解释后来新中国对外政策 调整的内在限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是在中国旧式的民族民主革命屡遭失败后、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的影响之下兴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胜利造成的国际局势大变动,是这场革命运 动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国际背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的理论、十月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失败 的教训,以及中共早期领导人的经历和处境,几乎从一开始就铸造了中共对国际事务、中国革命 与世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框架,即“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列强企图协同宰割全世界的无产 4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 548 页;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四卷第 1435 页。 5 余湛邦:《毛泽东与张治中的一次重要谈话》,《中共党史研究资料》,第 48 期第 153 页。 6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 1472—1473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