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安徽阜阳汉简介绍 (摘自htp/ tieba baidu. com/f?kz=220387336) 阜阳古称颍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周时,阜阳境内为胡子国。战国末年,楚考 烈王迁都于巨阳(今阜阳太和县),阜阳曾一度成为楚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秦汉以 后,阜阳历为郡、州、府治所以及众多王、侯的封地。由于其地理形势是“襟带长淮,控扼 陈蔡”、“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明·李宜春《颍州志·形胜》),所以两千多年来,阜 阳一直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枢纽。至今,古城遗址遍布全城及周边四邻,地下文 物也极其丰富,闻名中外的阜阳汉简,就出自阜阳县双古堆汉墓 双古堆位于阜阳市西南郊约一公里处。原是座高出地面20米,东西长约100米,南 北宽70多米的双顶大土堆。传说历来黄河泛滥,阜阳四周一片汪洋,惟双古堆像孤岛一样 伫立水中,水涨,古堆也随之升高,再大的水也难以将其淹没。因此,世代相传双古堆是仙 人的住宅。1977年春,当地罗庄人在古堆前建窑,挖出了几个陶制的马头,同年7月, 经上级批准,阜阳地区博物馆会同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和阜阳县文化局,对古堆进行了科学的 挖掘和清理,方才揭开双古堆之谜。由出土器物上的铭文和纪年得知,原来双古堆是西汉初 年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夫妻的合葬墓(详参《文物》 78年第8期,《阜阳双古堆西汉 汝阴侯墓发掘简报》)。两墓中除出土漆、铜、金、玉器等文物二百余件外,还发现了大批竹 简和三块木椟。作为随葬之物,这批竹简已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 简,是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纸发明以前,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写 在竹片上的叫简,写在木片上的叫牍或曰札。将简片编缀成册,谓之竹(简)书,但也统称 为竹简。阜阳出土的这批简,因为是汉代的,故被名之为阜阳汉 由于年代久远,遭自然侵蚀,尤其墓葬很早以前即遭人盗掘,人为破坏所致,墓已垮塌 棺椁内常年积水,盛放简牍的漆笥已朽坏:加之受封土和椁盖板的重量挤压,笥内竹简变质 变形,不仅散断扭曲,颜色发黑,而且彼此交错粘结成形如刨花板状物,难以将其剥离开。 后经国家文物局文保所专家采用世界先进的技术加以揭剥,才使这批简牍最终得以重现世 这批竹简,破碎残缺,是历年出土竹简中受损程度最为严重的一种。大多是些碎片,已 难以统计完整的片数。竹简长约25厘米,宽约1厘米,其薄如纸,用三道绳编组。今简片 最长的存字24个,少则仅一两个字。经专家十数年不懈的努力,现对汉简的基本内容已经 摸清。尽管烂简断编,但阜阳汉简残存的文献仍非常丰富。计有:《诗经》、《苍颉篇》、《周 易》、《万物》、《庄子》、《楚辞》、《年表、大事记》、《相狗经》、《刑德》、《日书》、《算数》、 《行气》、《干支》、《作务员程》、《天文杂占》、《吕氏春秋》(其中有些书名为整理者根据内 容所拟定)等;木椟为书籍篇题,内含《说苑》、《新序》和《孔子家语》等部分内容 由上列书目,可以看出这批简书有半数以上属古佚书,在《汉书艺文志》中不见著录 班固《艺文志》原本于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可以想见,这些所谓佚书恐 怕至迟在西汉末年即己不存于世,至今已湮没两千多年了。它们之重新被发现,一方面丰富 了古代历史的内容,修正了史书的记载: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校勘某些传世古籍的依据和研 究语言文字的原始素材 阜阳出土汉简,不仅是安徽考古史上的首次重大发现,值得安徽人民骄傲、自豪,而且, 这些汉简更是祖国文物瑰宝园地中的一朵耀眼夺目的奇葩 这批被文物考古学界誉为稀世之宝的阜阳汉简,其珍贵之处就在于 第一,简书种类多 阜阳汉简包括近二十种古代典籍,书种繁多,而且内容包罗万象。按我国传统的图书分安徽阜阳汉简介绍 (摘自 http://tieba.baidu.com/f?kz=220387336) 阜阳古称颍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周时,阜阳境内为胡子国。战国末年,楚考 烈王迁都于巨阳(今阜阳太和县),阜阳曾一度成为楚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秦汉以 后,阜阳历为郡、州、府治所以及众多王、侯的封地。由于其地理形势是“襟带长淮,控扼 陈蔡”、“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明·李宜春《颍州志·形胜》),所以两千多年来,阜 阳一直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枢纽。至今,古城遗址遍布全城及周边四邻,地下文 物也极其丰富,闻名中外的阜阳汉简,就出自阜阳县双古堆汉墓。 双古堆位于阜阳市西南郊约一公里处。原是座高出地面20米,东西长约100米,南 北宽70多米的双顶大土堆。传说历来黄河泛滥,阜阳四周一片汪洋,惟双古堆像孤岛一样 伫立水中,水涨,古堆也随之升高,再大的水也难以将其淹没。因此,世代相传双古堆是仙 人的住宅。1977年春,当地罗庄人在古堆前建窑,挖出了几个陶制的马头,同年7月, 经上级批准,阜阳地区博物馆会同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和阜阳县文化局,对古堆进行了科学的 挖掘和清理,方才揭开双古堆之谜。由出土器物上的铭文和纪年得知,原来双古堆是西汉初 年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夫妻的合葬墓(详参《文物》1978年第8期,《阜阳双古堆西汉 汝阴侯墓发掘简报》)。两墓中除出土漆、铜、金、玉器等文物二百余件外,还发现了大批竹 简和三块木椟。作为随葬之物,这批竹简已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 简,是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纸发明以前,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写 在竹片上的叫简,写在木片上的叫牍或曰札。将简片编缀成册,谓之竹(简)书,但也统称 为竹简。阜阳出土的这批简,因为是汉代的,故被名之为阜阳汉简。 由于年代久远,遭自然侵蚀,尤其墓葬很早以前即遭人盗掘,人为破坏所致,墓已垮塌。 棺椁内常年积水,盛放简牍的漆笥已朽坏;加之受封土和椁盖板的重量挤压,笥内竹简变质、 变形,不仅散断扭曲,颜色发黑,而且彼此交错粘结成形如刨花板状物,难以将其剥离开。 后经国家文物局文保所专家采用世界先进的技术加以揭剥,才使这批简牍最终得以重现世 间。 这批竹简,破碎残缺,是历年出土竹简中受损程度最为严重的一种。大多是些碎片,已 难以统计完整的片数。竹简长约25厘米,宽约1厘米,其薄如纸,用三道绳编组。今简片 最长的存字24个,少则仅一两个字。经专家十数年不懈的努力,现对汉简的基本内容已经 摸清。尽管烂简断编,但阜阳汉简残存的文献仍非常丰富。计有:《诗经》、《苍颉篇》、《周 易》、《万物》、《庄子》、《楚辞》、《年表、大事记》、《相狗经》、《刑德》、《日书》、《算数》、 《行气》、《干支》、《作务员程》、《天文杂占》、《吕氏春秋》(其中有些书名为整理者根据内 容所拟定)等;木椟为书籍篇题,内含《说苑》、《新序》和《孔子家语》等部分内容。 由上列书目,可以看出这批简书有半数以上属古佚书,在《汉书·艺文志》中不见著录。 班固《艺文志》原本于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可以想见,这些所谓佚书恐 怕至迟在西汉末年即已不存于世,至今已湮没两千多年了。它们之重新被发现,一方面丰富 了古代历史的内容,修正了史书的记载;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校勘某些传世古籍的依据和研 究语言文字的原始素材。 阜阳出土汉简,不仅是安徽考古史上的首次重大发现,值得安徽人民骄傲、自豪,而且, 这些汉简更是祖国文物瑰宝园地中的一朵耀眼夺目的奇葩。 这批被文物考古学界誉为稀世之宝的阜阳汉简,其珍贵之处就在于: 第一,简书种类多 阜阳汉简包括近二十种古代典籍,书种繁多,而且内容包罗万象。按我国传统的图书分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