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9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4卷 204m 20 jm 图2试样的衬度图和大角晶界勾勒图.(a)试样3衬度图:()试样3大角晶界勾勒图:()试样4衬度图:()试样4大角品界勾勒图 Fig.2 Band contrast maps and distributions of high angle boundaries of samples:(a)Sample 3,band contrast map:(b)Sample 3,distributions of high angle boundaries;(c)Sample 4,band contrast map;(d)Sample 4,distributions of high angle boundaries 由图4(a)可见,原奥氏体晶界上形成的细小晶粒, 无变形,由表2可见,试样4中大角晶界(≥15)的 直径都在1.5m以下,大多数晶粒之间,以及与相 平均间距为4.1m,其尺度是试样2平均间距的3 邻的贝氏体板条之间为大角晶界(如图4(b)所示的 倍.试样3、试样4在-20℃的冲击韧性分别为 大角晶界).可见,奥氏体变形导致了晶界上非共格 64和278J,随着有效晶粒的粗化,其韧性也相应恶 相变产物的形核. 化显然,越依赖于利用增加非再结晶区奥氏体变 图5为试样3和4原奥氏体晶界附近和晶内组 形和增加冷却速率等TMCP技术手段提高钢板的韧 织取向差分布图.试样3和试样4原奥氏体晶界附 性,该钢焊接热影响区的韧性对热输入量越敏感. 近的大角晶界间距分别为6.0、1.1μm.表2给出试 由整个试样的取向差分布特征来看(图6),试 样2、试样3、试样4在奥氏体晶界附近及原奥氏体 样2(奥氏体形变和快冷速)有最高的大角晶界密 晶粒内大角晶界的实际间距,可见,原奥氏体晶粒内 度,试样1(奥氏体形变和中等冷速)次之,然后是试 部大角度晶界密度均更低.对于无变形大热输入量 样4(无变形量和快冷速),而试样3(无变形量和慢 模拟得到的试样3,由于原奥氏体晶粒更粗大,g5长 冷速)的大角晶界密度最低.变形和冷速的增加都 导致冷却速率慢等原因使得相变驱动力很小,有效 有利于大角晶界密度的增加.大角晶界主要出现在 晶粒几乎就是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回.对于试样4, 两个位置:一是原奥氏体晶界处;二是产生于属于不 减少焊接热输入量,不但能有效抑制原奥氏体晶粒 同贝茵组的相变组织之间.此外,小角晶界上细小 的粗化(对比图2(b)和(d)中原奥氏体晶粒),还能 弥散的马/奥(M/A)组元也有可能起着大角晶界的 提高相变冷却速率,增加相变驱动力,有利于有效晶 作用.所以,充分细化并压扁原奥氏体晶粒,弱 粒尺寸细化,但是由于奥氏体在非再结晶温度以下 化相变过程的变体选择,得到弥散的M/A,是提高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4 卷 图 2 试样的衬度图和大角晶界勾勒图. ( a) 试样 3 衬度图; ( b) 试样 3 大角晶界勾勒图; ( c) 试样 4 衬度图; ( d) 试样 4 大角晶界勾勒图 Fig. 2 Band contrast maps and distributions of high angle boundaries of samples: ( a) Sample 3,band contrast map; ( b) Sample 3,distributions of high angle boundaries; ( c) Sample 4,band contrast map; ( d) Sample 4,distributions of high angle boundaries 由图 4( a) 可见,原奥氏体晶界上形成的细小晶粒, 直径都在 1. 5 μm 以下,大多数晶粒之间,以及与相 邻的贝氏体板条之间为大角晶界( 如图 4( b) 所示的 大角晶界) . 可见,奥氏体变形导致了晶界上非共格 相变产物的形核. 图 5 为试样 3 和 4 原奥氏体晶界附近和晶内组 织取向差分布图. 试样 3 和试样 4 原奥氏体晶界附 近的大角晶界间距分别为 6. 0、1. 1 μm. 表 2 给出试 样 2、试样 3、试样 4 在奥氏体晶界附近及原奥氏体 晶粒内大角晶界的实际间距,可见,原奥氏体晶粒内 部大角度晶界密度均更低. 对于无变形大热输入量 模拟得到的试样 3,由于原奥氏体晶粒更粗大,t8 /5长 导致冷却速率慢等原因使得相变驱动力很小,有效 晶粒几乎就是原奥氏体晶粒尺寸[9]. 对于试样 4, 减少焊接热输入量,不但能有效抑制原奥氏体晶粒 的粗化( 对比图 2( b) 和( d) 中原奥氏体晶粒) ,还能 提高相变冷却速率,增加相变驱动力,有利于有效晶 粒尺寸细化,但是由于奥氏体在非再结晶温度以下 无变形,由表 2 可见,试样 4 中大角晶界( ≥15°) 的 平均间距为 4. 1 μm,其尺度是试样 2 平均间距的 3 倍. 试样 3、试样 4 在 - 20 ℃ 的冲击韧性[9]分别为 64 和 278 J,随着有效晶粒的粗化,其韧性也相应恶 化. 显然,越依赖于利用增加非再结晶区奥氏体变 形和增加冷却速率等 TMCP 技术手段提高钢板的韧 性,该钢焊接热影响区的韧性对热输入量越敏感. 由整个试样的取向差分布特征来看( 图 6) ,试 样 2( 奥氏体形变和快冷速) 有最高的大角晶界密 度,试样 1( 奥氏体形变和中等冷速) 次之,然后是试 样 4( 无变形量和快冷速) ,而试样 3( 无变形量和慢 冷速) 的大角晶界密度最低. 变形和冷速的增加都 有利于大角晶界密度的增加. 大角晶界主要出现在 两个位置: 一是原奥氏体晶界处; 二是产生于属于不 同贝茵组的相变组织之间. 此外,小角晶界上细小 弥散的马/奥( M/A) 组元也有可能起着大角晶界的 作用[16]. 所以,充分细化并压扁原奥氏体晶粒,弱 化相变过程的变体选择,得到弥散的 M/A,是提高 ·29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