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静电单位,平均值为4.03×1010静电单位,这个结果有所收敛,但起伏仍然很大。1908年1 月,密立根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报告了他用云雾室法得出的数据,论文摘要在当年《物理 评论》2月期上发表,得到卢瑟福等物理学家的关注。卢瑟福与盖革(Geiger)正在测量a 粒子的电荷,得出9.3×1010静电单位。他们假定一个ā粒子的电荷是电子电荷的两倍,那 么电子电荷应当为4.65×100静电单位。卢瑟福提出水滴存在蒸发问题,可能导致数值偏小。 为解决水滴蒸发问题,密立根及其助手在1909年春改用“平衡水滴法”,即给云雾水 滴加上与重力方向相反的电场力,使云雾水滴平衡悬浮起来,以观察蒸发的快慢。为使水滴 能悬浮,密立根改用更强的电场(达10000伏特)。然而,强电场导致云雾散开。但云雾散 开后仍有少量水滴保持在视界内,悬浮于强电场中。他将观察的对象转变到这些悬浮的水滴 上来。密立根注意到,某些水滴显然是捕获了一份新的电量,从而突然发生移动。观察这些 突然移动的水滴,密立根推算,电荷量是以某个最小量的整数倍形式出现的,这支持了有最 小单位电荷的假定。密立根在1909年8月加拿大温尼伯举行的英国科学促进会上报告了他 的新结果,并在同年12月的《物理评论》,以及1910年1月的《哲学杂志》上发表了用“平 衡水滴法”测量单个水滴的首篇重要论文,得出e=4.65×1010静电单位。 就在同一时期,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埃伦哈夫特(FeliⅸEhrenhaft)用另一种方法测量 电子的电荷。埃伦哈夫特一直在研究无机胶体状物质的布朗运动,并因此在物理学界享有声 誉,荣获19l0年维也纳科学院赖本(Leiben)奖。埃伦哈夫特用超级显微镜观测单个金属 碎片(比如电弧里的银蒸汽)和香烟烟雾的布朗运动,于1907年完成他的首篇测量电子电 荷的论文,得出与密立根相似的结论,认为数据支持原子论假说。1909年春开始,埃伦哈 夫特改变他的实验方法,他给胶状金属微粒加上水平方向的电场,观测有电场和无电场时金 属微粒的运动,用斯托克斯公式求出微粒的质量,计算其电荷量。1909年3月至4月,他 提交了三篇论文,得出e=4.6×1010静电单位。埃伦哈夫特还在文章中提到,密立根1908年 的测量值偏小(相比卢瑟福的散射实验),暗示密立根的数据没有他的好。2,.48) 密立根在1910年1月《哲学杂志》上的文章对埃伦哈夫特的批评作了回应(也包括对 其他同行的实验作了评论)。他指出,埃伦哈夫特的实验有几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加电场 和不加电场时追踪观测的是不同的微粒,加电场时观测的是受水平电场力作用而运动的粒 子,不加电场时观测的是在重力作用下下落的粒子,求出的只是统计平均:求粒子半径的方 法值得怀疑,对微小的金属微粒没有考虑对斯托克斯定律作修正,等等。虽然他承认埃伦哈 夫特的数据看似合理,但其方法不可接受。相比之下,他的平衡水滴法始终观测单个水滴的 运动,除了斯托克斯定律的适用性(他已花费大量时间对其修正),他的实验在理论上不存 在不确定因素。这实际上将埃伦哈夫特的实验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此后几年,埃伦哈夫特及其学生投入很大的精力做实验,力图对密立根的批评来一个 彻底反驳。首先,1910年春,埃伦哈夫特改用水平冷凝器和竖直方向的强电场,足以使金 属微粒反抗重力而上升。他用此方法研究电弧中的铂和银微粒,在进行了近300个微粒观测 之后,他报告惊人的结果:微粒所带电量并非是单个或双倍某个电量,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或 者更小。他所计算的22个数据,数值分布在7.35×1010~1.38×1010静电单位之间,最小值 相当于原来测量值的三分之一。他还声明这不能归结为方法上的错误,是实验自然得到的结 果。在1910年5月份提交给维也纳科学院的一份报告中,埃伦哈夫特正式使用“分数电荷” (subelectron)一词,报告所观测的金微粒总带电量从5×10l1~1.75×10-10静电单位连续变 化。因此他宣称,实验结果表明,自然界不可再分的电量单位不可能存在于1×1010静电单 位及以上的量级,这些结果“不允许他们支持电子理论的基本假设”。2,仰58) 其次,埃伦哈夫特还直接攻击密立根1910年1月发表在《哲学杂志》上的数据。他用 另外一种方法对密立根的数据逐一重新计算,得出液滴电荷量从8.60×1010~29.82×1010静 电单位不等,并非自明地显示出某个基本单位的整数倍。而且,密立根在文章中坦率地将观 22 静电单位,平均值为 4.03×10 -10静电单位,这个结果有所收敛,但起伏仍然很大。1908 年 1 月,密立根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报告了他用云雾室法得出的数据,论文摘要在当年《物理 评论》2 月期上发表,得到卢瑟福等物理学家的关注。卢瑟福与盖革(Geiger)正在测量α 粒子的电荷,得出 9.3×10 -10 静电单位。他们假定一个α粒子的电荷是电子电荷的两倍,那 么电子电荷应当为 4.65×10 -10静电单位。卢瑟福提出水滴存在蒸发问题,可能导致数值偏小。 为解决水滴蒸发问题,密立根及其助手在 1909 年春改用“平衡水滴法”,即给云雾水 滴加上与重力方向相反的电场力,使云雾水滴平衡悬浮起来,以观察蒸发的快慢。为使水滴 能悬浮,密立根改用更强的电场(达 10000 伏特)。然而,强电场导致云雾散开。但云雾散 开后仍有少量水滴保持在视界内,悬浮于强电场中。他将观察的对象转变到这些悬浮的水滴 上来。密立根注意到,某些水滴显然是捕获了一份新的电量,从而突然发生移动。观察这些 突然移动的水滴,密立根推算,电荷量是以某个最小量的整数倍形式出现的,这支持了有最 小单位电荷的假定。密立根在 1909 年 8 月加拿大温尼伯举行的英国科学促进会上报告了他 的新结果,并在同年 12 月的《物理评论》,以及 1910 年 1 月的《哲学杂志》上发表了用“平 衡水滴法”测量单个水滴的首篇重要论文,得出 e=4.65×10 -10静电单位。 就在同一时期,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埃伦哈夫特(Felix Ehrenhaft)用另一种方法测量 电子的电荷。埃伦哈夫特一直在研究无机胶体状物质的布朗运动,并因此在物理学界享有声 誉,荣获 1910 年维也纳科学院赖本(Leiben)奖。埃伦哈夫特用超级显微镜观测单个金属 碎片(比如电弧里的银蒸汽)和香烟烟雾的布朗运动,于 1907 年完成他的首篇测量电子电 荷的论文,得出与密立根相似的结论,认为数据支持原子论假说。1909 年春开始,埃伦哈 夫特改变他的实验方法,他给胶状金属微粒加上水平方向的电场,观测有电场和无电场时金 属微粒的运动,用斯托克斯公式求出微粒的质量,计算其电荷量。1909 年 3 月至 4 月,他 提交了三篇论文,得出 e=4.6×10 -10静电单位。埃伦哈夫特还在文章中提到,密立根 1908 年 的测量值偏小(相比卢瑟福的散射实验),暗示密立根的数据没有他的好。[2, (p.48)] 密立根在 1910 年 1 月《哲学杂志》上的文章对埃伦哈夫特的批评作了回应(也包括对 其他同行的实验作了评论)。他指出,埃伦哈夫特的实验有几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加电场 和不加电场时追踪观测的是不同的微粒,加电场时观测的是受水平电场力作用而运动的粒 子,不加电场时观测的是在重力作用下下落的粒子,求出的只是统计平均;求粒子半径的方 法值得怀疑,对微小的金属微粒没有考虑对斯托克斯定律作修正,等等。虽然他承认埃伦哈 夫特的数据看似合理,但其方法不可接受。相比之下,他的平衡水滴法始终观测单个水滴的 运动,除了斯托克斯定律的适用性(他已花费大量时间对其修正),他的实验在理论上不存 在不确定因素。这实际上将埃伦哈夫特的实验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此后几年,埃伦哈夫特及其学生投入很大的精力做实验,力图对密立根的批评来一个 彻底反驳。首先,1910 年春,埃伦哈夫特改用水平冷凝器和竖直方向的强电场,足以使金 属微粒反抗重力而上升。他用此方法研究电弧中的铂和银微粒,在进行了近 300 个微粒观测 之后,他报告惊人的结果:微粒所带电量并非是单个或双倍某个电量,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或 者更小。他所计算的 22 个数据,数值分布在 7.35×10 -10~1.38×10 -10 静电单位之间,最小值 相当于原来测量值的三分之一。他还声明这不能归结为方法上的错误,是实验自然得到的结 果。在 1910 年 5 月份提交给维也纳科学院的一份报告中,埃伦哈夫特正式使用“分数电荷” (subelectron)一词,报告所观测的金微粒总带电量从 5×10 -11~1.75×10 -10 静电单位连续变 化。因此他宣称,实验结果表明,自然界不可再分的电量单位不可能存在于 1×10 -10静电单 位及以上的量级,这些结果“不允许他们支持电子理论的基本假设”。[2, (p.58)] 其次,埃伦哈夫特还直接攻击密立根 1910 年 1 月发表在《哲学杂志》上的数据。他用 另外一种方法对密立根的数据逐一重新计算,得出液滴电荷量从 8.60×10 -10~29.82×10 -10静 电单位不等,并非自明地显示出某个基本单位的整数倍。而且,密立根在文章中坦率地将观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