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费制”学杂费等收入也大幅度减少2002年多渠道筹资仅为34331万元比2001年的67519万元减少33188 万元,减少比例为4915%,是上级转移支付的近两倍。显然,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远远少地税费改革后教育的 实际经费的减幅。由此不可避免造成教育经费的缺口 从全国来看,虽然近些年来,中央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仍没有达到1992年颁布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该纲要曾明确提岀,“到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岀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比例应达到4%"。但直到2002年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基本上 直是上升趋势到1986年达到最高点随后陡然降落进入90年代这个比例更是逐年下降:1991年为2.85% 1992年为273%,1993年和1994年为252%,1995年为246%,1996年为227%,1997年为249%, 1998年后才有所改观,这以后的每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百分点,2002年,中央财政占到55%以上,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41%,仍末达到《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所规定的20世纪 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的目标。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 算,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22053亿元(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1476% 比上年1431%增加了0.45个百分点。但全国仍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 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6]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重还处在下降 的状态,国家文教方面的投入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国家行政经费的增长速度。 其次,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及各地教育资源占有的差别也是城乡与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 由于中央投入不足,教育投入的过分的地方化,主要由地方来承担。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不可避免 导致各地区教育投入的不平衡。一方面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府间财政收入及筹资能力的差别,进而也造 成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公共财政的投入的差别;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及多元办学体制下,一些经济和社会发达地 学校拥有更多的机会吸收民间资金,这也造成民间教育资金的筹措能力和占有水平的差距。同时,长期以来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以税收返还为主的,富县经济水平高,得到的返还就多;从而加剧了不同地区教育投入 的非均衡性,穷县都是农业县,得到的返还就少;结果“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尤其是中西部地方经济相对落 后,义务教育主要靠财政支持,但地方财政困难,难以承担和保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也由于社会经济 落后,制约着民间资本的教育投入。从而造成与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及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衡。[2刀]虽然有的学者 也指出,以全国而论,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上的不平等更多是由省内差异引起的,而非省际差费制”,学杂费等收入也大幅度减少,2002 年多渠道筹资仅为 34331 万元,比 2001 年的 67519 万元减少 33188 万元,减少比例为 49.15%,是上级转移支付的近两倍。显然,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远远少地税费改革后教育的 实际经费的减幅。由此不可避免造成教育经费的缺口。 从全国来看,虽然近些年来,中央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仍没有达到 1992 年颁布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该纲要曾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比例应达到 4%”。但直到 2002 年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中期,这一比例基本上一 直是上升趋势,到 1986 年达到最高点,随后陡然降落;进入 90 年代,这个比例更是逐年下降:1991 年为 2.85%, 1992 年为 2.73%,1993 年和 1994 年为 2.52%,1995 年为 2.46%,1996 年为 2.27%,1997 年为 2.49%, 1998 年后才有所改观,这以后的每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百分点,2002 年,中央财政占到 55%以上,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仅为 3.41%,仍未达到《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所规定的 20 世纪 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4%的目标。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 算,2002 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 22053 亿元(2003 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 14.76%, 比上年 14.31%增加了 0.45 个百分点。但全国仍有 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 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6]90 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重还处在下降 的状态,国家文教方面的投入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国家行政经费的增长速度。 其次,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及各地教育资源占有的差别也是城乡与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 由于中央投入不足,教育投入的过分的地方化,主要由地方来承担。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不可避免 导致各地区教育投入的不平衡。一方面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府间财政收入及筹资能力的差别,进而也造 成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公共财政的投入的差别;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及多元办学体制下,一些经济和社会发达地 区,学校拥有更多的机会吸收民间资金,这也造成民间教育资金的筹措能力和占有水平的差距。同时,长期以来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以税收返还为主的,富县经济水平高,得到的返还就多;从而加剧了不同地区教育投入 的非均衡性,穷县都是农业县,得到的返还就少;结果“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尤其是中西部地方经济相对落 后,义务教育主要靠财政支持,但地方财政困难,难以承担和保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也由于社会经济 落后,制约着民间资本的教育投入。从而造成与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及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衡。[27]虽然有的学者 也指出,以全国而论,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上的不平等更多是由省内差异引起的,而非省际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