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除。它们通过大气环流进入平流层,由于平流层空气很少有上下对流,没有雨雪的冲洗,污染物 可以在平流层停留很长的时间,对臭氧层的破坏很大 许多氮氧化物也像CFC一样破坏平流层中臭氧层,其中氧化亚氮(NO引人关注。NDO的光解 和氧化作用可以形成NO,NO再与O3反应形成NO和O,从而使O3分解。NO的人为来源是施用化 肥、化石燃料燃烧等,天然来源有土壤中的细菌作用和空中雷电等自然现象。高空飞行的航空器 核试验等产生的M也可以使O分解。据美国科学院估计,假如工业生产及豆科植物产生的氮肥 增加1~2倍,全球的臭氧将减少3.5%。 臭氧层损耗,过量紫外线照射造成的危害有:①损害人的免疫系统、眼角膜及人体皮肤,尤 其使患皮肤癌患者增加。据估计,平流层臭氧若损耗1%,皮肤癌的发病率将增加%。②破坏地 球上的生态系统。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损害植物叶片,使农作物减产。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微生 物、小型鱼虾和单细胞藻类减少、死亡,食物链被破坏,还可能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的突变。③引 起新的环境问题。如加剧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增强大气温室效应,加速材料的老化、分解、破坏, 例如塑料老化、涂料变色、钢铁材料加速腐蚀等等 3.酸性降水 酸性降水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和露等各种降水形式, 其中最多的酸性降水是酸雨。一般雨水的pH值为6左右,呈现弱酸性,主要是天然降水中溶解 了CO2所致。国际上多年来将p值5.6作为判断是否是酸雨的界限。但近年来通过对降水的多 年监测,有人认为p值小于5.0为酸雨比较合适。 有关酸雨的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1852年,英国杂志上首次发表了曼彻斯特附近地区降 雨中有硫酸的报导,而酸雨( acid rain)的概念则是1872年R.史密斯在《大气与降水一化学 气候学的开端》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当前的酸雨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各类酸性物质所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酸雨只在局部地区出现。之后,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陆续发现酸 雨増多、范围扩大的现象。70年代初,调査发现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许多湖泊被酸化,瑞典就 有15000个。北欧、英国和联邦德国,酸雨造成的环境酸化程度超过正常值的10倍以上,而且 发现北欧酸雨是英国和西欧排放的S02“输出”造成的,酸雨成为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在1974 年欧洲科西嘉岛测得过一次pH值为2.4的酸雨,这己经与食醋的pH值一样。1982年美国有15 个州的降水pH值在4.8以下,酸雨已经从美国东北部地区蔓延到西部人口稠密区和重要的自然 保护区。此后,酸雨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 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也发现酸雨。30年来,酸雨受害面积已扩大到国土面积的30%以上 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其中以长沙为代表的华中酸雨 区,降水酸度值最低,酸雨出现频率最高,长沙降水平均pH值曾经低至3.54。酸雨的范围也在 扩大,北方地区也有一些城市,如青岛、图们、太原等出现酸雨。目前,我国与日本已成为步北 欧、北美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通常,在酸雨形成过程中,硫酸占60%~70%,硝酸占30%,盐酸占5%,有机酸占2%。NO 和SO2是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的各种设备和汽车尾气等人 为的排放。除。它们通过大气环流进入平流层,由于平流层空气很少有上下对流,没有雨雪的冲洗,污染物 可以在平流层停留很长的时间,对臭氧层的破坏很大。 许多氮氧化物也像 CFC 一样破坏平流层中臭氧层,其中氧化亚氮(N2O)引人关注。N2O 的光解 和氧化作用可以形成 NO,NO 再与 O3 反应形成 NO2 和 O2,从而使 O3 分解。N2O 的人为来源是施用化 肥、化石燃料燃烧等,天然来源有土壤中的细菌作用和空中雷电等自然现象。高空飞行的航空器、 核试验等产生的 NOX 也可以使 O3 分解。据美国科学院估计,假如工业生产及豆科植物产生的氮肥 增加 1~2 倍,全球的臭氧将减少 3.5%。 臭氧层损耗,过量紫外线照射造成的危害有:①损害人的免疫系统、眼角膜及人体皮肤,尤 其使患皮肤癌患者增加。据估计,平流层臭氧若损耗 1%,皮肤癌的发病率将增加 2%。②破坏地 球上的生态系统。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损害植物叶片,使农作物减产。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微生 物、小型鱼虾和单细胞藻类减少、死亡,食物链被破坏,还可能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的突变。③引 起新的环境问题。如加剧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增强大气温室效应,加速材料的老化、分解、破坏, 例如塑料老化、涂料变色、钢铁材料加速腐蚀等等。 3. 酸性降水 酸性降水是指 pH 值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和露等各种降水形式, 其中最多的酸性降水是酸雨。一般雨水的 pH 值为 6 左右,呈现弱酸性,主要是天然降水中溶解 了 CO2 所致。国际上多年来将 pH 值 5.6 作为判断是否是酸雨的界限。但近年来通过对降水的多 年监测,有人认为 pH 值小于 5.0 为酸雨比较合适。 有关酸雨的研究已有 100 多年历史。1852 年,英国杂志上首次发表了曼彻斯特附近地区降 雨中有硫酸的报导,而酸雨(acid rain) 的概念则是 1872 年 R.史密斯在《大气与降水—化学 气候学的开端》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当前的酸雨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各类酸性物质所造 成。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酸雨只在局部地区出现。之后,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陆续发现酸 雨增多、范围扩大的现象。70 年代初,调查发现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许多湖泊被酸化,瑞典就 有 15000 个。北欧、英国和联邦德国,酸雨造成的环境酸化程度超过正常值的 10 倍以上,而且 发现北欧酸雨是英国和西欧排放的 SO2“输出”造成的,酸雨成为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在 1974 年欧洲科西嘉岛测得过一次 pH 值为 2.4 的酸雨,这已经与食醋的 pH 值一样。1982 年美国有 15 个州的降水 pH 值在 4.8 以下,酸雨已经从美国东北部地区蔓延到西部人口稠密区和重要的自然 保护区。此后,酸雨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 我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也发现酸雨。30 年来,酸雨受害面积已扩大到国土面积的 30%以上。 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其中以长沙为代表的华中酸雨 区,降水酸度值最低,酸雨出现频率最高,长沙降水平均 pH 值曾经低至 3.54。酸雨的范围也在 扩大,北方地区也有一些城市,如青岛、图们、太原等出现酸雨。目前,我国与日本已成为步北 欧、北美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通常,在酸雨形成过程中,硫酸占 60%~70%,硝酸占 30%,盐酸占 5%,有机酸占 2%。NOx 和 SO2 是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的各种设备和汽车尾气等人 为的排放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