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106· 智能系统学报 第15卷 表1物质性和意识性与系统的关系 1.3 系统的灭亡性 Table 1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teriality and conscious- 哲学上有两个观点,一是物质不灭论,二是存 ness in systems 在必将灭亡。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但在系统角 人的 人的 自然的 自然的 系统 度理解则是相通的。物质不灭的物质指的是能 意识性 物质性 意识性 物质性 量,更是组成系统的子系统或基本元件。存在必 AS 影响 影响 影响 影响 将灭亡指事物的形态和结构,即系统不可能长久 NS 不影响 不影响 影响 影响 存在。由于因素影响系统必将走向灭亡,笔者在 文献[24]中提出了系统运动空间的思想,认为系 1.2存在即为系统 统的存在是暂时的,而系统的灭亡是必然的。这 在人知识和理解的范围内,无论任何事物、 里说的灭亡指系统结构的瓦解。 物质和现象都是系统,只是存在的层次、规模、结 如下证明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必将瓦解。当 构、功能等有所不同,但都可利用系统的特性进 自然条件和因素不适合系统存在,则系统功能性 行抽象和泛化。任何系统都可分解成子系统,而 必将降低。这时系统内部元件发挥的功能性必然 子系统仍能继续分解。只是划分用到的工具和技 小于其预定功能性。这将导致这些元件效率降低 术难以获得,导致人们认为存在最基本的不能划 难以实现价值。这时它们将逃离该系统,寻找新 分的系统构成单元。但科学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地 的系统以发挥作用。这说明:在不利于系统存在 证明了系统的可分性。从显微镜下看到细胞开 的条件下系统将瓦解,即存在必将灭亡;但元件逃 始,发现了细胞核、核酸、碱基、分子、原子、质子 离系统后会与其他元件组成新系统,即物质不 和电子。随着技术手段更新和理论发展,又发现 灭。相反的,系统在适合的环境下也会最终走向 了强子、轻子和传播子。但这并不是最终结果, 瓦解。系统在适合的环境下必将不断发展,所消 由1968年Gabriele Veneziano和1974年John 耗的自然资源增加,导致现有自然环境不适合系 Schwarz提出的弦论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 统发展,则转变为上述情况。进一步的,如果自然 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粒子,而是很小 资源无限,系统规模会不断增加。这时系统内部 很小的弦的闭合圈,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 元件迅速增加,导致它们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 种不同的基本粒子。这种论述虽然难以验证,但 流成本大幅增加。同样这将导致单元实现功能的 显然将人理解的基本粒子又重新扩展为一种大系 效率降低。这些单元会逃离系统,使系统复杂性 统观。因此人对系统的理解总是不断变化不断深 降低满足自然条件,或者直接使系统瓦解。但维 入的。当人认清了当前层次的系统必将导致更深 持系统复杂性与自然条件的平衡是困难的脆弱的。 层次系统的出现。人的意识是无限趋近于自然的 因此上述两个观点并不矛盾,都可在系统层 本质,但始终无法达到。总结该观点:任何存在 面予以解释。也说明了存在的系统必将灭亡,这 的事物、物质和现象都是系统,它们可组成更大 种灭亡不是物质的湮灭而是系统结构的瓦解。过 的系统,也可划分为更小的系统。 程如图1所示,详细解释见文献[24]。 自然环境适合 元件逃离 自然环境不适合 系统发展 寻找新系统 系统发展 系统逐 系统元件 增加.元件自身 系统瓦解 远离目 渐分解 系统 价值降低 目标 标方向 方问 元件逃离 元件逃离 寻找新系统 系统结构 系统目标 寻找新系统 调整失败 改变 图1系统演化过程 Fig.1 Schematic of the system evolution process 2系统可靠-失效模型及哲学意义 最终目标,决定了系统的所有特征和属性。系统 的目的就是完成预定功能,其能力即为系统的可 无论是AS完成人的预设目标,还是自然通 靠性。相对的,无法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称为失 过随机生成-适应选择得到NS,它们都是为了 效性。 完成特定目的。目的是系统设计、制造和运行的 可靠性与失效性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并集表 1 物质性和意识性与系统的关系 Table 1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teriality and conscious￾ness in systems 系统 人的 意识性 人的 物质性 自然的 意识性 自然的 物质性 AS 影响 影响 影响 影响 NS 不影响 不影响 影响 影响 1.2 存在即为系统 在人知识和理解的范围内,无论任何事物、 物质和现象都是系统,只是存在的层次、规模、结 构、功能等有所不同,但都可利用系统的特性进 行抽象和泛化。任何系统都可分解成子系统,而 子系统仍能继续分解。只是划分用到的工具和技 术难以获得,导致人们认为存在最基本的不能划 分的系统构成单元。但科学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地 证明了系统的可分性。从显微镜下看到细胞开 始,发现了细胞核、核酸、碱基、分子、原子、质子 和电子。随着技术手段更新和理论发展,又发现 了强子、轻子和传播子。但这并不是最终结果, 由 1968 年 Gabriele Veneziano 和 1974 年 John Schwarz 提出的弦论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 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粒子,而是很小 很小的弦的闭合圈,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 种不同的基本粒子。这种论述虽然难以验证,但 显然将人理解的基本粒子又重新扩展为一种大系 统观。因此人对系统的理解总是不断变化不断深 入的。当人认清了当前层次的系统必将导致更深 层次系统的出现。人的意识是无限趋近于自然的 本质,但始终无法达到。总结该观点:任何存在 的事物、物质和现象都是系统,它们可组成更大 的系统,也可划分为更小的系统。 1.3 系统的灭亡性 哲学上有两个观点,一是物质不灭论,二是存 在必将灭亡。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但在系统角 度理解则是相通的。物质不灭的物质指的是能 量,更是组成系统的子系统或基本元件。存在必 将灭亡指事物的形态和结构,即系统不可能长久 存在。由于因素影响系统必将走向灭亡,笔者在 文献 [24] 中提出了系统运动空间的思想,认为系 统的存在是暂时的,而系统的灭亡是必然的。这 里说的灭亡指系统结构的瓦解。 如下证明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必将瓦解。当 自然条件和因素不适合系统存在,则系统功能性 必将降低。这时系统内部元件发挥的功能性必然 小于其预定功能性。这将导致这些元件效率降低 难以实现价值。这时它们将逃离该系统,寻找新 的系统以发挥作用。这说明:在不利于系统存在 的条件下系统将瓦解,即存在必将灭亡;但元件逃 离系统后会与其他元件组成新系统,即物质不 灭。相反的,系统在适合的环境下也会最终走向 瓦解。系统在适合的环境下必将不断发展,所消 耗的自然资源增加,导致现有自然环境不适合系 统发展,则转变为上述情况。进一步的,如果自然 资源无限,系统规模会不断增加。这时系统内部 元件迅速增加,导致它们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 流成本大幅增加。同样这将导致单元实现功能的 效率降低。这些单元会逃离系统,使系统复杂性 降低满足自然条件,或者直接使系统瓦解。但维 持系统复杂性与自然条件的平衡是困难的脆弱的。 因此上述两个观点并不矛盾,都可在系统层 面予以解释。也说明了存在的系统必将灭亡,这 种灭亡不是物质的湮灭而是系统结构的瓦解。过 程如图 1 所示,详细解释见文献 [24]。 系统 目标 方向 系统瓦解 自然环境不适合 系统发展 系统 消亡 元件逃离 寻找新系统 系统逐 远离目 渐分解 标方向 系统元件 增加, 元件自身 价值降低 系统结构 调整失败 系统目标 改变 元件逃离 寻找新系统 自然环境适合 系统发展 元件逃离 寻找新系统 图 1 系统演化过程 Fig. 1 Schematic of the system evolution process 2 系统可靠−失效模型及哲学意义 无论是 AS 完成人的预设目标,还是自然通 过随机生成−适应选择得到 NS,它们都是为了 完成特定目的。目的是系统设计、制造和运行的 最终目标,决定了系统的所有特征和属性。系统 的目的就是完成预定功能,其能力即为系统的可 靠性。相对的,无法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称为失 效性。 可靠性与失效性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并集 ·1106· 智 能 系 统 学 报 第 15 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