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曲均峰等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素影响研究进展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有机质腐解过程中产生的 高的有机磷,燕麦一一野豌豆/压米一一真豆轮作 有机酸类等物质可减少无机磷的固定,并促进无机 有利于有机磷积累图。Wager等研究表明,耕作方 磷的溶解,增加磷的有效性国。 式的改变有助于有机磷的积累倒。 2.2长期施肥对磷素形态的影响 2.2.2长期施肥对无机磷的影响 土壤磷素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土壤无 很多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施用化学磷肥,各形 机磷是植物所需磷的主要来源,对大多数耕地而 态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但主要是CaP的 言,无机磷占土壤总磷量的60%~80%。有机磷经 变化。林治安等对黄淮海平原鲁西北地区土壤的研 过矿化后是植物磷重要的潜在磷源。有机磷含量与 究表明,化学硫肥施入土壤后,主要以Ca。P 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平均约占土壤全磷量的10% Fe-P、A-P等缓效态保存于土壤中,施肥对土壤 ~50%,有少数耕地可达土壤全磷的50%圆 有效态和缓效态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与无效 2.2.1长期施肥对有机磷的影响 态磷关系不大回。郑铁军报道,经过15a长期施 长期施用化学磷肥或有机肥可增加士壤有机磷 肥试验,土壤无机磷组分中,闭蓄态磷降低,而 和无机磷含量,但化肥主要是增加无机磷含量,有 Ca-P、A-P增加B圆。刘建玲以北方耕地土壤为试 机肥则以增加有机港为主,测曹翠玉等在黄湖 样,研究发现施入土壤中的城肥除被作物吸收外 土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化学磷肥的基础上, 主要以Ca-P、Ca-P形态累积,其次为Al-P利 连年施用有机肥,土壤有机磷各组分均有不同程度 Fe-P。张漱茗等在石灰性土壤上的试验则认为施 的提高,其中活性、中活性及中稳性有机磷提高得 化学磺肥能提高Ca-P、Ca.-P和Al-P的数量,但 较多,而高稳性有机磷提高幅度较小围。尹金来等 F-P相对稳定,受施肥影响小圆。顾益初等对潮 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猪粪和磷肥研究土壤有机磷组 土的试验结果也表明,施入的磷肥在短期内主要向 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猪粪和磷肥显著增加了 Ca-P转化.继而再间Ca。-P和Al-PFe-P转化 活性、中活性和中稳性有机磷的含量,其中以中稳 长期施用磷肥主要增加了土壤无机磷库,而无机磷 性有机磷的增幅最大,而高稳性有机磷的变化没有 的增加主要以不稳定态-P、树脂交换-P,NaHCO3-P 明显规律网。嫂土高原早地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 和NaOH-P为主[回。石灰性土壤长期大量施用磷肥 机磷的组成变化研究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明显 主要增加土壤Ca-P和Caw-P,Fe-P和Al-P也有 增加土壤有机磷及活性、中等活性有机磷、中等稳 定增加幽;其中Ca-P和Ca。-P对黑麦草吸磷的 定性有机砖令量减少高等稳定性有机陵含量可 贡献大于Fe-P和A1-p网。Kumar(1992)研究酸性土 张漱茗研究发现,化肥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磷的提 壤不同组分磷酸盐对小麦的有效性顺序为:Ca-P> 高和积累,有机肥配施氮磷钾,有利于中等活性有 A1-P>Fe-p@。 机磷的积累,而不利于中稳性有机磷的积累叫。张 2.3长期施肥对不同土层磷素的影响 为政报道,多年施用有机肥后,土壤有机磷总量增 长期施肥对不同土层磷素的影响不一致,有许 加,活性、中稳性有机磷下降,中活性和高稳性有 多研究表明,施入土壤中的磷一般累积在土壤上 机磷增加网。Sharpley在美国俄克拉马州和得克萨 层。如Roscoe在永久草地上的研究认为磷没有移 斯州的试验指出,施肥后士壤有机磷的变化主要是 动倒。长期高量施磷利于0~30cm土层中磷的积 中度活性有机磷的变化,而活性和非活性有机磷保 累而对以下土层磷的积累影响不大;Sharpley等 持不变回。 研究了5a和8a长期施肥农田(粘土)的全磷、无机 国外的一些长期轮作试验表明,施用有机肥可 磷、有机磷和有效磷分布,多数磷累积在上部45cm 明显增加土壤无机磷,但对土壤有机磷影响不大 土壤剖面((Eray P1),还报道12~35a施鸡粪草地磷的 Tuim在采伐后的森林土壤上放牧l0a左右后的结 分布,早地磷的下移深度也只有30cm圆。Lindo的 果表明,放牧使士壤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增加了 研究证实Mehlich3-P与土层深度反相关,0~15cm 17%。Rheinheimer等研究认为,未开垦土壤含较 最高,75~90cm最小,0~15cm,15~30cm土层 77 曲均峰 等 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素影响研究进展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而有机质腐解过程中产生的 有机酸类等物质可减少无机磷的固定, 并促进无机 磷的溶解, 增加磷的有效性[13]。 2. 2 长期施肥对磷素形态的影响 土壤磷素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 土壤无 机磷是植物所需磷的主要来源, 对大 多数耕地而 言, 无机磷占土壤总磷量的 6O%~8O%。 有机磷经 过矿化后是植物磷重要的潜在磷源。 有机磷含量与 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 平均约占土壤全磷量的 10% ~50%, 有少数耕地可达土壤全磷的 50%[26]。 2. 2. 1 长期施肥对有机磷的影响 长期施用化学磷肥或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磷 和无机磷含量, 但化肥主要是增加无机磷含量, 有 机肥则以增加有机磷为主[27, 28]。 曹翠玉等在黄潮 土上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施用化学磷肥的基础上, 连年施用有机肥, 土壤有机磷各组分均有不同程度 的提高, 其中活性、 中活性及中稳性有机磷提高得 较多, 而高稳性有机磷提高幅度较小[14]。 尹金来等 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猪粪和磷肥研究土壤有机磷组 分的变化, 结果表明, 施用猪粪和磷肥显著增加了 活性、 中活性和中稳性有机磷的含量, 其中以中稳 性有机磷的增幅最大, 而高稳性有机磷的变化没有 明显规律[29]。 塿土高原旱地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 机磷的组成变化研究表明, 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明显 增加土壤有机磷及活性、 中等活性有机磷、 中等稳 定性有机磷含量, 减少高等稳定性有机磷含量[30]。 张漱茗研究发现, 化肥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磷的提 高和积累, 有机肥配施氮磷钾, 有利于中等活性有 机磷的积累, 而不利于中稳性有机磷的积累[31]。 张 为政报道, 多年施用有机肥后, 土壤有机磷总量增 加, 活性、 中稳性有机磷下降, 中活性和高稳性有 机磷增加[32]。 Sharpley 在美国俄克拉马州和得克萨 斯州的试验指出, 施肥后土壤有机磷的变化主要是 中度活性有机磷的变化, 而活性和非活性有机磷保 持不变[33]。 国外的一些长期轮作试验表明, 施用有机肥可 明显增加土壤无机磷, 但对土壤有机磷影响不大。 Turrin 在采伐后的森林土壤上放牧 10 a 左右后的结 果表明, 放牧使土壤有机磷占全磷的 比例增加了 17%[34]。 Rheinheimer 等研究认为, 未开垦土壤含较 高的有机磷, 燕麦——野豌豆/玉米——豇豆轮作 有利于有机磷积累[35]。 Wager 等研究表明, 耕作方 式的改变有助于有机磷的积累[36]。 2. 2. 2 长期施肥对无机磷的影响 很多研究结果显示, 长期施用化学磷肥, 各形 态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 但主要是 Ca-P 的 变化。 林治安等对黄淮海平原鲁西北地区土壤的研 究 表 明 , 化 学 磷 肥 施 入 土 壤 后 , 主 要 以 Ca8-P、 Fe-P、 Al-P 等缓效态保 存于土壤 中, 施肥对土 壤 有效态和缓效态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与无效 态磷关系不大[37]。 郑铁军报道, 经过 15 a 长期施 肥试验, 土壤无机磷组分中, 闭蓄 态磷降低, 而 Ca-P、 Al-P 增加[38]。 刘建玲 以 北 方 耕 地 土 壤 为 试 样, 研究发现施入土壤中的磷肥除被作物吸收外, 主 要 以 Ca2-P、 Ca8-P 形 态 累 积 , 其 次 为 Al-P 和 Fe-P[39]。 张漱茗等在石灰性土壤上的试验则认为施 化学磷肥能提高 Ca2-P、 Ca8-P 和 Al-P 的数量, 但 Fe-P 相对稳定, 受施肥影响小[40]。 顾益初等对潮 土的试验结果也表明, 施入的磷肥在短期内主要向 Ca2-P 转化, 继而再向 Ca8-P 和 Al-P、 Fe-P 转化[41]。 长期施用磷肥主要增加了土壤无机磷库, 而无机磷 的增加主要以不稳定态-P、 树脂交换-P, NaHCO3-P 和 NaOH-P 为主[42]。 石灰性土壤长期大量施用磷肥 主要增加土壤 Ca2-P 和 Ca8-P, Fe-P 和 Al-P 也有一 定增加[39,41]; 其中 Ca2-P 和 Ca8-P 对黑 麦草吸磷 的 贡献大于 Fe-P 和 A1-P[29]。 Kumar(1992)研究酸性土 壤不同组分磷酸盐对小麦的有效性顺序为: Ca-P> A1-P>Fe-P[43]。 2. 3 长期施肥对不同土层磷素的影响 长期施肥对不同土层磷素的影响不一致, 有许 多研究表明, 施入土壤中的磷一般累 积在土壤上 层。 如 Roscoe 在永久草地上的研究认为磷没有移 动[44]。 长期高量施磷利于 0~30 cm 土层中磷的积 累而对以下土层磷的积累影响不大[45] ; Sharpley 等 研究了 5 a 和 8 a 长期施肥农田(粘土)的全磷、 无机 磷、 有机磷和有效磷分布, 多数磷累积在上部 45 cm 土壤剖面(Bray P1), 还报道 12~35 a 施鸡粪草地磷的 分布, 旱地磷的下移深度也只有 30 cm[46]。 Lindo 的 研究证实 Mehlich 3-P 与土层深度反相关, 0~15cm 最高, 75~90 cm 最小, 0~15 cm, 15~30 cm 土层 - - 7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