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林颖等:高锰钢高速冲击时剪切区TP行为的准原位分析 ·705· (c) (e) 3.3mm 8.7mm 图2帽形样品的加工情况及标记位置.(a,b)切割处理情况:(©)变形前截面尺寸及电子背敢射衍射选区位置:(d)变形前截面形貌: (c)变形后截面形貌 Fig.2 Processing conditions and marked positions of hat-shaped specimen:(a,b)cutting method of the specimen:(c)section size of specimen be- fore deformation and selected position of EBSD:(d)cross-section morphology of specimen before deformation:(e)cross-section morphology of speci- men after deformation 分进行实验.变形前对截面剪切区(约1.5m×2心马氏体含量几乎为零.变形后六方马氏体和体心 mm)进行金相及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观察,变形后 马氏体含量增多,但由于变形量较小,所以相变不是 由于试样表面稍有磨损,所以经抛光、微浸蚀后做电 很显著.由于冲击之后样品表面稍有磨损,且变形 子背散射衍射分析,因此个别晶粒形貌略有改变. 后残余应力大,无法直接标定,所以经抛光后微浸蚀 冲击载荷的加载时间为80s,应变率为12000s-1, 做EBSD,因此个别晶粒形貌略有改变.由于变形后 试样高度方向变形为9%. 样品剪切区下端略有翘曲,因此只对比剪切区上端 组织的取向和相分布信息通过背散射电子衍射 共100个晶粒的变形情况.为便于定量分析,对各 技术(EBSD)测定,将试样进行机械抛光,依次用 个晶粒进行编号,并划分出距离剪切区中心线(黑 2.5、1和0.5m的金刚石抛光膏.为了减小残余应 色实线)两侧各300μm(绿色实线)的区域以便与模 力和方便单个晶粒的观察,机械抛光后采用体积分 拟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剪切区中心线 数4%的硝酸乙醇溶液(4%HN03和96%C,H,0H) 的两侧,相变程度存在差异,远离试样中心一侧相变 腐蚀40~60s,并快速用乙醇清洗,冷风吹干. 量多于另外一侧. 腐蚀后的试样利用装有HKL Channel5EBSD 表1是试样左右两侧剪切区,距离剪切区中心 探头的ZEISS-ULTRA55场发射电镜显微镜进行相 线两侧各300m的区域内各晶粒在变形前后三相 分布、晶粒取向等的分析.工作电压为20kV,工作 体积分数变化的平均值.由于重新制样,使所观察 距离为16.5mm,样品台倾斜70°,光阑为120μm,采 的晶粒截面发生变化,导致个别晶粒与变形前相比, 用6~8条菊池带标定 出现奥氏体体积分数增加的反常现象,这些晶粒在 为了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辅助验证,借 图3中的编号分别为:帽形样左侧剪切区域的16、 助有限元就该实验所对应的试样尺寸和加载条件进 25、36号晶粒,以及右侧剪切区域的35、52、53、55、 行了有限元模拟.模拟后试样变形为8.92%,与实 57、58、60号晶粒共10个晶粒,为排除这些晶粒的 验测得的形变9%差距很小,说明模拟比较有可 干扰,以剩余的90个晶粒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 信度 可知,从奥氏体减少量、六方马氏体和体心马氏体的 增加量来看,远离试样中心一侧都比另一侧多,说明 2实验结果 远离试样中心一侧受力更大,TRP效应更显著 2.1剪切区不同位置相变程度的不均匀性 2.2剪切区不同位置应变程度的不均匀性 冲击前后试样剪切区域进行EBSD检测,左右 为解释不同区域相变程度的差异,根据试样尺 两侧剪切区域变形前后的相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寸和加载条件,对试样变形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 变形前主要为奥氏体组织,六方马氏体含量较少,体 加载系统由入射杆、帽型样、透射杆组成.试样在变林 颖等: 高锰钢高速冲击时剪切区 TRIP 行为的准原位分析 图 2 帽形样品的加工情况及标记位置 . ( a,b) 切割处理情况; ( c) 变形前截面尺寸及电子背散射衍射选区位置; ( d) 变形前截面形貌; ( e) 变形后截面形貌 Fig. 2 Processing conditions and marked positions of hat-shaped specimen: ( a,b) cutting method of the specimen; ( c) section size of specimen be￾fore deformation and selected position of EBSD; ( d) cross-section morphology of specimen before deformation; ( e) cross-section morphology of speci￾men after deformation 分进行实验. 变形前对截面剪切区( 约 1. 5 mm × 2 mm) 进行金相及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观察,变形后 由于试样表面稍有磨损,所以经抛光、微浸蚀后做电 子背散射衍射分析,因此个别晶粒形貌略有改变. 冲击载荷的加载时间为 80 μs,应变率为 12000 s - 1, 试样高度方向变形为 9% . 组织的取向和相分布信息通过背散射电子衍射 技术( EBSD) 测定,将试样进行机械抛光,依次用 2. 5、1 和 0. 5 μm 的金刚石抛光膏. 为了减小残余应 力和方便单个晶粒的观察,机械抛光后采用体积分 数4% 的硝酸乙醇溶液( 4% HNO3和96% C2H5OH) 腐蚀 40 ~ 60 s,并快速用乙醇清洗,冷风吹干. 腐蚀后的试样利用装有 HKL Channel 5 EBSD 探头的 ZEISS--ULTRA55 场发射电镜显微镜进行相 分布、晶粒取向等的分析. 工作电压为 20 kV,工作 距离为16. 5 mm,样品台倾斜70°,光阑为120 μm,采 用 6 ~ 8 条菊池带标定. 为了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辅助验证,借 助有限元就该实验所对应的试样尺寸和加载条件进 行了有限元模拟. 模拟后试样变形为 8. 92% ,与实 验测得的形变 9% 差距 很 小,说明模拟比较有可 信度. 2 实验结果 2. 1 剪切区不同位置相变程度的不均匀性 冲击前后试样剪切区域进行 EBSD 检测,左右 两侧剪切区域变形前后的相分布情况如图 3 所示. 变形前主要为奥氏体组织,六方马氏体含量较少,体 心马氏体含量几乎为零. 变形后六方马氏体和体心 马氏体含量增多,但由于变形量较小,所以相变不是 很显著. 由于冲击之后样品表面稍有磨损,且变形 后残余应力大,无法直接标定,所以经抛光后微浸蚀 做 EBSD,因此个别晶粒形貌略有改变. 由于变形后 样品剪切区下端略有翘曲,因此只对比剪切区上端 共 100 个晶粒的变形情况. 为便于定量分析,对各 个晶粒进行编号,并划分出距离剪切区中心线( 黑 色实线) 两侧各 300 μm( 绿色实线) 的区域以便与模 拟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 观察发现,剪切区中心线 的两侧,相变程度存在差异,远离试样中心一侧相变 量多于另外一侧. 表 1 是试样左右两侧剪切区,距离剪切区中心 线两侧各 300 μm 的区域内各晶粒在变形前后三相 体积分数变化的平均值. 由于重新制样,使所观察 的晶粒截面发生变化,导致个别晶粒与变形前相比, 出现奥氏体体积分数增加的反常现象,这些晶粒在 图 3 中的编号分别为: 帽形样左侧剪切区域的 16、 25、36 号晶粒,以及右侧剪切区域的 35、52、53、55、 57、58、60 号晶粒共 10 个晶粒,为排除这些晶粒的 干扰,以剩余的 90 个晶粒进行统计. 根据统计结果 可知,从奥氏体减少量、六方马氏体和体心马氏体的 增加量来看,远离试样中心一侧都比另一侧多,说明 远离试样中心一侧受力更大,TRIP 效应更显著. 2. 2 剪切区不同位置应变程度的不均匀性 为解释不同区域相变程度的差异,根据试样尺 寸和加载条件,对试样变形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 加载系统由入射杆、帽型样、透射杆组成. 试样在变 · 507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