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其频率都在10%左右,静风频率为27%。年平均风速为26m/s 平均日照212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54049焦耳/平方米。无霜期335天。灾 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寒潮、龙舟水、寒露风和干旱等。 3、水文状况 该地区属于观澜河流域,属东江水系。观澜河是东江支流石马河的上游,发 源于龙华区东南部的鸡公头。该河的分支能力较强,低级河道显著地比高级河道 多,河道平均分支比例很在。该河主要由龙华河、瓦窑排河、岗头河、浪头河等 支流汇合而成。水系呈树枝状,纵向比降为14‰,集水面积202平方公里,年 径流量192亿m3。流域内有高峰、牛嘴、赖屋山、民乐、大坑等小型水库8座, 控制集水面积约15平方公里。该河流向由南向北,主干河道长17公里,河宽 般为2~10米,水深一般为0.1~0.5米,属于窄浅型河流。具有生活工业用供水 排污等功能。地下水埋深较浅,富水性中等,为块状岩类裂隙水,含水层为侏罗 系火山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地下径流模数一般为6~10升/秒·公里 4、植被和土壤 福城街道属观澜河流域,观澜河流域土壤主要有赤红攘、红壤、黄壤、水稻 土等,其中以赤红壤分布最广。土壤在垂直分布上有明显的分带性,海拔500m以 上多为黄壤,300~500m之间的山地多为红壤,300m以下山地多为赤红壤,100m 以下侵蚀赤红壤分布较广,冲洪积阶地或洪积扇多发育洪积黄泥田。 福城街道地处华南亚热带常绿林地带,属中段丘陵区,经过长期的人为干扰, 地带性原生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残存的本土植被以稀树灌丛草为主。如马尾松、 桃金娘、岗松-鹧鸪草群落。农业经营集中区域內果园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有荔枝 龙眼、菠萝、梨等。农作物主要有各种蔬菜和花卉等。1980年代中期,本地区大 面积分布的马尾松群落曾因为严重的病虫害而大面积死亡,地方政府为迅速实现 荒山绿化而营造了大量的速生人工林植被,主要树种有木麻黄、台湾相思、桉树 白干层等。这类物种由于抗逆性强且生长迅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面积非农业 用地开发活动中,也被广泛地用于绿地建设。但是,大量速生人工植被成为本地 区森林资源的主体,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 (1)速生丰产林物种组成单一,群落结构简单,无论是外貌和内在功能方 面均难以与本土植被相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森林植被各种复合生态功能6 其频率都在 10%左右,静风频率为 27%。年平均风速为 2.6m/s。 平均日照 2120 小时,年太阳辐射量 5404.9 焦耳/平方米。无霜期 335 天。灾 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寒潮、龙舟水、寒露风和干旱等。 3、水文状况 该地区属于观澜河流域,属东江水系。观澜河是东江支流石马河的上游,发 源于龙华区东南部的鸡公头。该河的分支能力较强,低级河道显著地比高级河道 多,河道平均分支比例很在。该河主要由龙华河、瓦窑排河、岗头河、浪头河等 支流汇合而成。水系呈树枝状,纵向比降为 1.4‰,集水面积 202 平方公里,年 径流量 1.92 亿 m 3。流域内有高峰、牛嘴、赖屋山、民乐、大坑等小型水库 8 座, 控制集水面积约 15 平方公里。该河流向由南向北,主干河道长 17 公里,河宽一 般为 2~10 米,水深一般为 0.1~0.5 米,属于窄浅型河流。具有生活工业用供水、 排污等功能。地下水埋深较浅,富水性中等,为块状岩类裂隙水,含水层为侏罗 系火山岩及燕山 期花岗岩,地下径流模数一般为 6~10 升/秒·公里 2。 4、植被和土壤 福城街道属观澜河流域,观澜河流域土壤主要有赤红攘、红壤、黄壤、水稻 土等,其中以赤红壤分布最广。土壤在垂直分布上有明显的分带性,海拔 500m 以 上多为黄壤,300~500m 之间的山地多为红壤,300m 以下山地多为赤红壤,100m 以下侵蚀赤红壤分布较广,冲洪积阶地或洪积扇多发育洪积黄泥田。 福城街道地处华南亚热带常绿林地带,属中段丘陵区,经过长期的人为干扰, 地带性原生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残存的本土植被以稀树灌丛草为主。如马尾松、 桃金娘、岗松-鹧鸪草群落。农业经营集中区域内果园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有荔枝、 龙眼、菠萝、梨等。农作物主要有各种蔬菜和花卉等。1980 年代中期,本地区大 面积分布的马尾松群落曾因为严重的病虫害而大面积死亡,地方政府为迅速实现 荒山绿化而营造了大量的速生人工林植被,主要树种有木麻黄、台湾相思、桉树、 白干层等。这类物种由于抗逆性强且生长迅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面积非农业 用地开发活动中,也被广泛地用于绿地建设。但是,大量速生人工植被成为本地 区森林资源的主体,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 (1)速生丰产林物种组成单一,群落结构简单,无论是外貌和内在功能方 面均难以与本土植被相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森林植被各种复合生态功能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