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32学时) 浏览次数:367责任编辑:通讯作者:摄影: 一、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力学 二、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 三、课程编码:ZX0600520 四、课程性质:专业技术基础课。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32学时、2学分、2年级第2学期。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目的:《工程力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力系简化 和物体平衡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物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条件,为选取适当的材料和合理的截面尺寸提供理论基 础。 32学时工程力学课程内容为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为培养学生分析求解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注意培 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为力学模型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1)掌握力学简化方法与受力物件平衡条件。 (2)了解物件四种基本形变,并掌握强度、刚度计算方法。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的基础,后续课程为包装专业的专业课。 八、教学方法: (一)大纲中所列的基本内容只表示教学的范围和深度。其先后次序可以据各自的教学经验作不同的安排。 (二)建议讲完静力学以后,能进行一次复习和总结,有利于后面章节的学习。 (三)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培养分析、运算能力建议习题的总量为30个左右,此外,安排适 当的分析讨论课,对上述能力的培养更为有利。 九、考核方法: 考试题目要全面,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及题量的梯度应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 层次安排,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按"了解"和"理解"的层次要求。 考核方法为期末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选用教材:工程力学,申向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3 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工程力学(静力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 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范软珊施燮琴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 学时 序号 章节教学内容 理论 实践 合计 (静力学部分) 1 第一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4 4 2 第二章力系及其平衡 4 4 (材料力学部分) 第三章拉伸和压缩 6 6 第四章剪切 2 2 5 第五章扭转 6 6《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32学时) 浏览次数:367 责任编辑: 通讯作者: 摄影: 一、课程中文名称:工程力学 二、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 三、课程编码:ZX0600520 四、课程性质:专业技术基础课。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32学时、2学分、2年级第2学期。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目的:《工程力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力系简化 和物体平衡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物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条件,为选取适当的材料和合理的截面尺寸提供理论基 础。 32学时工程力学课程内容为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为培养学生分析求解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注意培 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为力学模型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1)掌握力学简化方法与受力物件平衡条件。 (2)了解物件四种基本形变,并掌握强度、刚度计算方法。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的基础,后续课程为包装专业的专业课。 八、教学方法: (一)大纲中所列的基本内容只表示教学的范围和深度。其先后次序可以据各自的教学经验作不同的安排。 (二)建议讲完静力学以后,能进行一次复习和总结,有利于后面章节的学习。 (三)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培养分析、运算能力建议习题的总量为30个左右,此外,安排适 当的分析讨论课,对上述能力的培养更为有利。 九、考核方法: 考试题目要全面,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及题量的梯度应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 层次安排,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按"了解"和"理解"的层次要求。 考核方法为期末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选用教材:工程力学,申向东 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3 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工程力学(静力学)、北京科技大学 东北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 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范钦珊 施燮琴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 序号 章节教学内容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静力学部分) 1 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4 4 2 第二章 力系及其平衡 4 4 (材料力学部分) 3 第三章 拉伸和压缩 6 6 4 第四章 剪切 2 2 5 第五章 扭转 6 6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