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与走向 而己。 2.复杂性科学和生物学的反思。许多人认为,与现代计算机不同,大脑不是一种通用图灵 机,大脑的每一部分都是特异化的,并且是在相互作用中完成整体心智活动的,心脑活动的基 础是遵循非力相关性原理的,体现出一种内在的、依存性的、整体自涌现的形式,它不是一个 完全一致的系统①。因此必须放弃纯粹的理性主义、还原主义和物理主义倾向,而代之以复杂性 思维和生物学眼光。协同学领袖哈肯(H.Hken)曾经预言,从长远的观点看,有希望制造出以自 组织方式执行程序的计算机来模拟人类智能。神经达尔文主义者阿德尔曼(L.M.Adelman)认为, 我们的意识心智活动是动态的达尔文过程,所有行为现象都是由神经细胞活动的时空模式决定 的,意识和心智活动无非是大量神经活动中模式选择“胜者为王”的结果,因此,194年以来 他一直极力主张借鉴生命科学成果建立DNA计算机理论。甚至认知可计算主义纲领的倡导者明 斯基1990年也不得不承认,人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用以解决不同问题的高度特异性的结 构,认知和智能活动不是由建基在公理上的数学运算所能统一描述的现象,无论是符号主义还 是联结主义都受害于唯理主义倾向,都是用在物理学中获得成功的方法和简单而漂亮的形式系 统来解释智力。他主张,要在认知科学领域有实质性突破,就应当放弃唯理主义哲学,从生物 学而不是物理学中去寻找启示和线索②。 3.计算机技术的反思。一部分专家认为,目前计算机量级规模上的局限性,制约了人工智 能实现高级人类心智。因为大脑的神经元及其连接构成了规模无比的神经元集群网络,因此, 只要计算机的集成电路中基本元件与连接规模超过大脑的神经元件与连接的规模,就能期望计 算机像大脑一样自涌现出高级心智现象。目前硅基材料的计算机远远达不到如此规模,应当寄 希望于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例如密尔本(G.J.Mibm)1999年提出,满足多 奇原理的计算机只能是利用量子迭加效应实现大规模的高效并行计算的量子计算机。但是,密 尔本己经断言,无论量子计算机的速度多快,仍是一种建立在量子图灵机基础上的计算机,丘 奇一图灵论题依然是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我们看来,量子计算机不过是实现图灵机 算法的另一物理装置而己,试图以量子计算机模拟整个人类智能仍然没有超出“认知可计算主 义”纲领的指导。③ 显然,这三个层面的反思路线是对认知可计算主义纲领的深刻质疑,而且在历史上,恰是 这些反思浪潮激励了认知科学家探索新的研究进路。我们认为,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哥德 尔本人并不反对用他的不完全性定理作为论证“机器永远不能超越人心”的部分证据,但是他 曾指出,要推出如此强硬结论还需附加两个哲学假定,其一,人心(ind)没有物质载体;其 二,人类理性提出的问题人类理性一定能够解答,④其次需要强调的是,人的心智是在不断进化 之中的,迄今为止,对于大脑的运作机制、意识的本质、智能的本质等,我们只有极为肤浅的 理解,基于这种理解就用哥德尔定理做出计算机永远能,或永远不能超越人类心智的断然结论 为时尚早。另外,对于机器量级规模的突破导致计算速度的提高是否能够带来难以预期的智能 ①参见周昌乐《无心的机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第256一264页, ②《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第108、314一315页, ③刘晓力:《从丘奇一图灵论题到多奇原》,《自然辩证法研》2002年逻辑专刊. ④关于哥德尔的思想参见KtG3 del Some Basic Theorms on the Foundations d Mathematics and Their Implica- tions,Collected Works,Ill Solomon Feferman ed al New York Oxford:O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304一323,以及王浩《哥德尔》(康宏逵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472一474页:刘晓力《理性 的生命一哥德尔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6一117页,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而已 。 2.复杂性科学和生物学的反思。许多人认为, 与现代计算机不同 , 大脑不是一种通用图灵 机, 大脑的每一部分都是特异化的, 并且是在相互作用中完成整体心智活动的, 心脑活动的基 础是遵循非力相关性原理的 , 体现出一种内在的 、 依存性的 、 整体自涌现的形式, 它不是一个 完全一致的系统①。因此必须放弃纯粹的理性主义 、 还原主义和物理主义倾向, 而代之以复杂性 思维和生物学眼光。协同学领袖哈肯(H .Haken)曾经预言 , 从长远的观点看 , 有希望制造出以自 组织方式执行程序的计算机来模拟人类智能。神经达尔文主义者阿德尔曼(L.M .Adelman)认为 , 我们的意识心智活动是动态的达尔文过程, 所有行为现象都是由神经细胞活动的时空模式决定 的, 意识和心智活动无非是大量神经活动中模式选择 “胜者为王” 的结果, 因此, 1994 年以来 他一直极力主张借鉴生命科学成果建立 DNA 计算机理论。甚至认知可计算主义纲领的倡导者明 斯基 1990 年也不得不承认 , 人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用以解决不同问题的高度特异性的结 构, 认知和智能活动不是由建基在公理上的数学运算所能统一描述的现象, 无论是符号主义还 是联结主义都受害于唯理主义倾向, 都是用在物理学中获得成功的方法和简单而漂亮的形式系 统来解释智力。他主张, 要在认知科学领域有实质性突破 , 就应当放弃唯理主义哲学 , 从生物 学而不是物理学中去寻找启示和线索②。 3.计算机技术的反思 。一部分专家认为 , 目前计算机量级规模上的局限性, 制约了人工智 能实现高级人类心智 。因为大脑的神经元及其连接构成了规模无比的神经元集群网络, 因此 , 只要计算机的集成电路中基本元件与连接规模超过大脑的神经元件与连接的规模, 就能期望计 算机像大脑一样自涌现出高级心智现象 。目前硅基材料的计算机远远达不到如此规模 , 应当寄 希望于光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例如密尔本(G .J .Milburn)1999 年提出, 满足多 奇原理的计算机只能是利用量子迭加效应实现大规模的高效并行计算的量子计算机。但是 , 密 尔本已经断言, 无论量子计算机的速度多快 , 仍是一种建立在量子图灵机基础上的计算机 , 丘 奇—图灵论题依然是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因此在我们看来, 量子计算机不过是实现图灵机 算法的另一物理装置而已 , 试图以量子计算机模拟整个人类智能仍然没有超出 “认知可计算主 义” 纲领的指导 。③ 显然 , 这三个层面的反思路线是对认知可计算主义纲领的深刻质疑, 而且在历史上 , 恰是 这些反思浪潮激励了认知科学家探索新的研究进路 。我们认为 ,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是 , 哥德 尔本人并不反对用他的不完全性定理作为论证 “机器永远不能超越人心” 的部分证据 , 但是他 曾指出, 要推出如此强硬结论还需附加两个哲学假定, 其一, 人心 (mind)没有物质载体;其 二, 人类理性提出的问题人类理性一定能够解答 。④ 其次需要强调的是 , 人的心智是在不断进化 之中的 , 迄今为止, 对于大脑的运作机制、 意识的本质、 智能的本质等 , 我们只有极为肤浅的 理解, 基于这种理解就用哥德尔定理做出计算机永远能 , 或永远不能超越人类心智的断然结论 为时尚早。另外 , 对于机器量级规模的突破导致计算速度的提高是否能够带来难以预期的智能 · 107 · 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与走向 ① ② ③ ④ 关于哥德尔的思想参见 Kurt Gö del, Some Basic Theorems on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Collected Works, Ⅲ , Solomon Feferman ed al, 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304—323;以及王浩 《哥德尔》 (康宏逵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年) 第 472—474 页;刘晓力 《理性 的生命———哥德尔思想研究》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第 96 —117 页。 刘晓力:《从丘奇—图灵论题到多奇原理》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年逻辑专刊。 《21 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 第 108、 314—315 页。 参见周昌乐 《无心的机器》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年)第 256 —264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