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章会计科目与借贷记账法 名词解释 会计科目 账 3、总分类账户 4、明细分类账户 5、复式记账法 6、对应帐户 7、试算平衡 8、会计分录 二、判断题 1、设置会计科目,是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事先规定分类核算 的项目或标志的一种专门方法 2、所有的账户都是依据会计科目开设的 3、设置会计科目,是将性质相同的信息给予约定的代码 4、所有账户的左边均记录增加额,右边均记录减少额 5、会计科目是根据不同单位经济业务的特点设置的 6、企业的会计科目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置的 7、企业的货币资金是一种资产,因此将其划分成一个类别 8、收益类账户应反映企业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利润的形成情况。 9、反映资产的账户,按资产的流动性划分,可以分为反映流动资产和反应长期资产的 账户。 10、所有总分类账户均应设置明细分类账户 ll、明细分类账户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等类账户。 12、凡是借方余额的账户均属于资产类账户 13、凡是期末无余额的账户均属于损益类账户。 14、会计科目和账户均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的项目 15、复式记账法下,账户记录的结果可以反映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一个账户的借方如果用来记录增加额,其贷方一定用来记录减少额 17、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账户的结构应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一致 18、借贷记账法要求:如果在一个账户中记借方,在另一个或几个账户中也一定记借方 19、通过试算平衡检查帐簿记录后,若左右平衡就可以肯定记帐没有错误。 20、“材料采购”账户的借方余额表示在途材料。 21、固定资产的价值随其损耗逐渐地、部分地转移到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中去,故“固 定资产”账户应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22、企业销售产品时未收到款,但收到了收取货款的凭据,也应作为产品销售收入的实 现处理。 23、销售费用依据期间配比方式,将一定期间发生的费用与该期间的收入相配比 24、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工资、材料消耗、固定资产损耗等 项支出,也应记入“制造成本”账户,由产品成本负担 25、“制造成本”账户的贷方发生额表示结转已销产品的制造成本 26、“所得税”账户属于期间费用账户。 27、债权债务结算账户的总帐贷方余额表明债权大于债务的差额。 28、“制造成本”账户可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阶段发生的成本费用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借贷记账法 一、名词解释 1、会计科目 2、账户 3、总分类账户 4、明细分类账户 5、复式记账法 6、对应帐户 7、试算平衡 8、会计分录 二、判断题 1、设置会计科目,是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事先规定分类核算 的项目或标志的一种专门方法。 2、所有的账户都是依据会计科目开设的。 3、设置会计科目,是将性质相同的信息给予约定的代码。 4、所有账户的左边均记录增加额,右边均记录减少额。 5、会计科目是根据不同单位经济业务的特点设置的。 6、企业的会计科目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置的。 7、企业的货币资金是一种资产,因此将其划分成一个类别。 8、收益类账户应反映企业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利润的形成情况。 9、反映资产的账户,按资产的流动性划分,可以分为反映流动资产和反应长期资产的 账户。 10、所有总分类账户均应设置明细分类账户。 11、明细分类账户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等类账户。 12、凡是借方余额的账户均属于资产类账户。 13、凡是期末无余额的账户均属于损益类账户。 14、会计科目和账户均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的项目。 15、复式记账法下,账户记录的结果可以反映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16、一个账户的借方如果用来记录增加额,其贷方一定用来记录减少额。 17、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账户的结构应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一致。 18、借贷记账法要求:如果在一个账户中记借方,在另一个或几个账户中也一定记借方。 19、通过试算平衡检查帐簿记录后,若左右平衡就可以肯定记帐没有错误。 20、“材料采购”账户的借方余额表示在途材料。 21、固定资产的价值随其损耗逐渐地、部分地转移到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中去,故“固 定资产”账户应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22、企业销售产品时未收到款,但收到了收取货款的凭据,也应作为产品销售收入的实 现处理。 23、销售费用依据期间配比方式,将一定期间发生的费用与该期间的收入相配比。 24、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工资、材料消耗、固定资产损耗等 项支出,也应记入“制造成本”账户,由产品成本负担。 25、“制造成本”账户的贷方发生额表示结转已销产品的制造成本。 26、“所得税”账户属于期间费用账户。 27、债权债务结算账户的总帐贷方余额表明债权大于债务的差额。 28、“制造成本”账户可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阶段发生的成本费用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