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2期 吴华林等:Nb-V复合弹簧钢60Si2CVAT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 ·1469· 20m 204m 20m 图73#实验钢在不同冷速下的显微组织.(a)0.06℃sl:(b)0.1℃s1:(c)0.2℃·s1:(d)0.3℃·s1:()0.5℃s1:() 0.7℃g1:(g1℃s:(h)1.5℃s1:(i2℃s1:(分)3℃s:(k)5℃s1:(010℃s1 Fig.7 Microstructures of 3"steel obtained at different cooling rates:(a)0.06Cs:(b)0.1Cs-:(c)0.2Cs-;(d)0.3Cs:(e) 0.5℃s1:(00.7℃s1:(g1℃s1:(h)1.5℃s1:(i)2℃s1:(G)3℃s1:(k)5℃s:()10℃s1 体,2、3钢在冷速达5℃·s1时组织全为马氏体. 素体消失的冷速由0.3℃·s-1提高到0.5℃s-1,珠 由此可知,随Nb含增加,贝氏体消失的冷速也相应 光体消失的冷速由2℃·s提高到3℃·s1,贝氏体 地由3℃s提高到5℃·s,1"钢得到完全马氏体 消失的冷速也相应地由3℃·s提高到5℃·s1. 的临界冷速为3℃·s1,2、3钢得到完全马氏体临 (2)随Nb含量的增加,三组实验钢出现贝氏 界冷速为5℃·s·,三种实验钢都具有很高的淬透 体的冷速分别为0.4℃·s-1、0.5℃·s1和0.6℃· 性,易于淬火,为后续热处理及工业生产提供了 s,即使在空冷条件下也会得到大部分贝氏体组 参考 织,因此实际生产过程中为避免产生贝氏体组织,应 采用缓冷,冷速应小于0.4℃·s1.三组实验钢得到 3结论 完全马氏体的临界冷速不大于5℃·s,因此热处 (1)随Nb含量的增加,促进了高温与中温转 理淬火后可采用冷却速度较慢的介质冷却,以避免 变,且珠光体转变区间随之变宽,Ms点依次降低:铁 产生较大的内应力第 12 期 吴华林等: Nb--V 复合弹簧钢 60Si2CrVAT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 图 7 3# 实验钢在不同冷速下的显微组织 . ( a) 0. 06 ℃·s - 1 ; ( b) 0. 1 ℃·s - 1 ; ( c) 0. 2 ℃·s - 1 ; ( d) 0. 3 ℃·s - 1 ; ( e) 0. 5 ℃·s - 1 ; ( f) 0. 7 ℃·s - 1 ; ( g) 1 ℃·s - 1 ; ( h) 1. 5 ℃·s - 1 ; ( i) 2 ℃·s - 1 ; ( j) 3 ℃·s - 1 ; ( k) 5 ℃·s - 1 ; ( l) 10 ℃·s - 1 Fig. 7 Microstructures of 3# steel obtained at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 a) 0. 06 ℃·s - 1 ; ( b) 0. 1 ℃·s - 1 ; ( c) 0. 2 ℃·s - 1 ; ( d) 0. 3 ℃·s - 1 ; ( e) 0. 5 ℃·s - 1 ; ( f) 0. 7 ℃·s - 1 ; ( g) 1 ℃·s - 1 ; ( h) 1. 5 ℃·s - 1 ; ( i) 2 ℃·s - 1 ; ( j) 3 ℃·s - 1 ; ( k) 5 ℃·s - 1 ; ( l) 10 ℃·s - 1 体,2# 、3# 钢在冷速达 5 ℃·s - 1 时组织全为马氏体. 由此可知,随 Nb 含增加,贝氏体消失的冷速也相应 地由 3 ℃·s - 1 提高到 5 ℃·s - 1 ,1# 钢得到完全马氏体 的临界冷速为 3 ℃·s - 1 ,2# 、3# 钢得到完全马氏体临 界冷速为 5 ℃·s - 1 ,三种实验钢都具有很高的淬透 性,易 于 淬 火,为后续热处理及工业生产提供了 参考. 3 结论 ( 1) 随 Nb 含量的增加,促进了高温与中温转 变,且珠光体转变区间随之变宽,Ms 点依次降低; 铁 素体消失的冷速由 0. 3 ℃·s - 1 提高到 0. 5 ℃·s - 1 ,珠 光体消失的冷速由 2 ℃·s - 1 提高到 3 ℃·s - 1 ,贝氏体 消失的冷速也相应地由 3 ℃·s - 1 提高到 5 ℃·s - 1 . ( 2) 随 Nb 含量的增加,三组实验钢出现贝氏 体的冷速分别为 0. 4 ℃·s - 1 、0. 5 ℃·s - 1 和 0. 6 ℃· s - 1 ,即使在空冷条件下也会得到大部分贝氏体组 织,因此实际生产过程中为避免产生贝氏体组织,应 采用缓冷,冷速应小于 0. 4 ℃·s - 1 . 三组实验钢得到 完全马氏体的临界冷速不大于 5 ℃·s - 1 ,因此热处 理淬火后可采用冷却速度较慢的介质冷却,以避免 产生较大的内应力. ·1469·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