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板栗干枯病 Chestnut blight 板栗干枯病又称为栗树腐烂病、胴枯病、栗疫病等,是栗树上的重要病害,世界分布较 广,在欧洲和美国该病曾经几乎毁灭了美洲栗( Castanea dentata)。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栗树 产区,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安微、江西、湖南、广东、台湾等省均有发生,在 些地区和品种,如新嫁接的小树受害较重,可引起整株枯死 症状 病树树势衰弱,发芽迟缓,叶色较淡。在中国栗上主要为害主干和枝条,少数发生在枝 梢上。在光滑的树皮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红褐色至紫色、略隆起的水肿状病斑,内部组 织腐烂,有酒糟味。以后病部继续扩展,病部干缩凹陷,纵裂,在受害的树皮上可见许多橘 黄色的子座,直径1~3mm,当天气潮湿时,从子座内可挤出一条条淡黄色至黄色、卷须状 的分生孢子角。秋后,子座变橘红色至酱红色,其中逐渐形成子囊壳。病树皮和木质部之间 可见有羽毛状扇形菌丝体,初为污白色,后为黄褐色。病情严重时可造成死树,死枝。当具 有低毒菌系或栗树抗病性能强时,可形成膨肿的表层溃疡 病原 病原为寄生隐丛赤壳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Murn)Ba;异名为 Endothia parasitica (Mur)And.et.And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产生分生孢子器,生子座中,形状不规则, 大小为300μm~350μm。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长形至圆筒形,大小为3~4um×1.5 2μm,子囊壳黑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径350μm~400μm,多个子囊壳深浅不同地埋生 于一个子座中,具有长颈。子囊无色,棍棒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透 明,椭圆至卵形,中间分隔处稍缢缩,大小约为8.6μm~4.5μm。栗干枯病菌在培养基上 的生长温度范围为7~39℃,以25~30℃为最适。 干枯病菌还可侵染栎、槭、漆、山毛榉、山核桃、栲等多种树。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部越冬,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能进行侵 染。次年4月至5月开始,孢子借风雨、昆虫、鸟传播,从各种伤口侵入,特别是嫁接口和 新伤口发病多。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苗木。据观察,老病斑于3月至4月开始扩展,6 月至8月扩展最快,9月至10月逐渐停止。新病斑在3月到10月都可以陆续出现。在山东、 河北等地,3~4月份病斑扩展最快,常在短期内造成枝干的枯死。4~5月份随着病叶展开, 树体营养积累增加,愈伤力增强,抗病能力也増强,病斑逐渐停止扩展。5月份以后,病斑 上形成子座,并出现孢子角。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如冻伤、嫁接伤、剪锯伤、机械伤、 虫伤等,伤口的多少及树体的愈伤能力,对发病的影响最大。土壤瘠薄板结,根系发育不良 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施肥不足,尤其是氮肥不足,也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由于愈伤能力 差,树体抗侵入及抗扩展能力下降,病害发生严重。 受冻害的栗树易受病菌的侵染,加重这一病害的发生。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由于受冻土层 较厚,根系活动期短,营养物质的吸收及运输受影响,病害发生也严重。不同品系的栗树抗 病力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美洲栗不抗病,欧洲栗的感病性仅次于美洲栗。日本栗较抗病, 中国板栗最抗病,在中国板栗中,不同品种之间的抗病性也存在明显差异。此外,嫁接部位 的高低,栽植密度的大小也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板栗干枯病 Chestnut Blight 板栗干枯病又称为栗树腐烂病、胴枯病、栗疫病等,是栗树上的重要病害,世界分布较 广,在欧洲和美国该病曾经几乎毁灭了美洲栗(Castanea dentata)。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栗树 产区,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安微、江西、湖南、广东、台湾等省均有发生,在 一些地区和品种,如新嫁接的小树受害较重,可引起整株枯死。 症状 病树树势衰弱,发芽迟缓,叶色较淡。在中国栗上主要为害主干和枝条,少数发生在枝 梢上。在光滑的树皮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红褐色至紫色、略隆起的水肿状病斑,内部组 织腐烂,有酒糟味。以后病部继续扩展,病部干缩凹陷,纵裂,在受害的树皮上可见许多橘 黄色的子座,直径 1~3mm,当天气潮湿时,从子座内可挤出一条条淡黄色至黄色、卷须状 的分生孢子角。秋后,子座变橘红色至酱红色,其中逐渐形成子囊壳。病树皮和木质部之间 可见有羽毛状扇形菌丝体,初为污白色,后为黄褐色。病情严重时可造成死树,死枝。当具 有低毒菌系或栗树抗病性能强时,可形成膨肿的表层溃疡。 病原 病原为寄生隐丛赤壳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Murr) Barr.;异名为 Endothia parasitica (Murr) And. et. And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产生分生孢子器,生子座中,形状不规则, 大小为 300μm~350μm。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长形至圆筒形,大小为 3~4μm×1.5~ 2μm,子囊壳黑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径 350μm~400μm,多个子囊壳深浅不同地埋生 于一个子座中,具有长颈。子囊无色,棍棒形,内含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透 明,椭圆至卵形,中间分隔处稍缢缩,大小约为 8.6μm~4.5μm。栗干枯病菌在培养基上 的生长温度范围为 7~39℃,以 25~30℃ 为最适。 干枯病菌还可侵染栎、槭、漆、山毛榉、山核桃、栲等多种树。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部越冬,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能进行侵 染。次年 4 月至 5 月开始,孢子借风雨、昆虫、鸟传播,从各种伤口侵入,特别是嫁接口和 新伤口发病多。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苗木。据观察,老病斑于 3 月至 4 月开始扩展,6 月至 8 月扩展最快,9 月至 10 月逐渐停止。新病斑在 3 月到 10 月都可以陆续出现。在山东、 河北等地,3~4 月份病斑扩展最快,常在短期内造成枝干的枯死。4~5 月份随着病叶展开, 树体营养积累增加,愈伤力增强,抗病能力也增强,病斑逐渐停止扩展。5 月份以后,病斑 上形成子座,并出现孢子角。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如冻伤、嫁接伤、剪锯伤、机械伤、 虫伤等,伤口的多少及树体的愈伤能力,对发病的影响最大。土壤瘠薄板结,根系发育不良, 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施肥不足,尤其是氮肥不足,也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由于愈伤能力 差,树体抗侵入及抗扩展能力下降,病害发生严重。 受冻害的栗树易受病菌的侵染,加重这一病害的发生。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由于受冻土层 较厚,根系活动期短,营养物质的吸收及运输受影响,病害发生也严重。不同品系的栗树抗 病力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美洲栗不抗病,欧洲栗的感病性仅次于美洲栗。日本栗较抗病, 中国板栗最抗病,在中国板栗中,不同品种之间的抗病性也存在明显差异。此外,嫁接部位 的高低,栽植密度的大小也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