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9月19日,李开复又一次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当天已经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他下榻的酒店 和他讨论问题。9月24日,李开复在北京做新书的签售活动,当天,他和他的学生们举行 了聚会。 开复的中国心 “浓郁的中国情结”,这是描述李开复时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组。有一次,李开复在清华演 讲,当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回中国工作时,他回答说:“我从小就一直牢记父母的教诲:不 要忘了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我希望,当我年老体弱时,回首往事,我会很自豪,因为我为 中国人做了一点事;我希望,当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人们想起我时会说,李开复曾为中国 人做了一点事。这样,我就会觉得没有虚度这一生。”有位同事后来说:“开复终于把这句话 说出来了。以前他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但我能够感觉到,他心里有这句话。”很多人不明白 李开复为什么“不务正业”,对中国的教育投入那么多的关注,其实答案就在这里。是对自己 民族深深的关切和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强烈自觉,让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呼吁,不厌其烦地演讲 写文章,为学生答疑解惑 很多人还说,李开复的“中国情结”来自于他的父亲,他是“背负父命前行的人”。的确,有 些影响是在你毫无知觉的时候就悄悄渗入了内心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清 晰地呈现出来。李开复的父亲李天民曾经一度活跃在政坛,但因台湾的官场文化让他感到强 烈的厌恶,后来他开始将精力转移到国际事务以及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 原因,台湾的学者很少有人从事近代史的研究。但李天民出于学者的良知,认为台湾在近代 史研究方面不应该留下空白,应该客观地看待历史,而不应在历史的研究中掺入太多政治的 成分。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收集近代史的资料,并对共产党的多位重要人物进行过研究, 60岁以后陆续出版了《刘少奇传》、《林彪传》、《周恩来传》等著作,有的还被译成日文和 英文出版。如今,他的几位弟子都己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的顶级专家。1993年,已是 70多岁的李天民终于重返四川老家,从此,他在母亲坟前痛哭的场景深深地刻在了李开复 心中。作为父亲53岁才得来的老来子,李开复与父亲的感情并不亲密,那是他见过父亲的 唯一一次流泪。父亲的泪,让他对曾经模糊的故乡产生了奇妙的情感 父亲把一直悬挂在自己书房中的钱穆先生题写的“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的条幅留给了李 开复。这些年来,这幅字陪着他往返于中美之间,他一直在用心体会着这幅字的内涵 在待人接物上,李开复有着典型的中国表现:温和、含蓄、不卑不亢。但有一次,当凌志军 在一本书里用“这个美国人”来描述他时,他在这几个字的下面重重地画了一道线,又在旁边 画了一个问号。“他的强烈的反应给我留下极深印象,让我清晰地感受到其中心境:他显然 不喜欢别人把他当作“美国人’。”凌志军如是说 在微软总部,李开复花了很多时间去帮助那里的华人学习怎样在一个跨国公司里最快成功 “开复一走,中国在美国总部就没有代言人了。”一位微软研究员这样评价李开复的离开。从 2000年调回微软总部以后,李开复一直在地为微软中国争取资源。在李开复的积极倡导下 微软美国总部成立了中国事务委员会,聚集起华人员工的力量,为中国事务出谋划策。李开 复组建并亲自负责一个专门负责沟通中国软件外包商和微软产品部门的项目,以培训和提升 中国软件公司的能力 但是,微软在研发方面对印度的偏爱,在中国早己不是秘密。李开复提出要整合中国的研发 队伍,但是多位资深副总裁只知为了自己的地位斗争,而不顾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李开复多 次对公司领导提出对中国要言而有信,要有诚意,要先有付出才可能有回报,但是他的建议 却被束之高阁。2005年7月5日,李开复结束休假,走进了顶头上司的办公室。他的第 句话就是: need to follow my heart(我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 李开复说,如果1998年微软不是让他来中国创办研究院,而是让他待在总部,他肯定不会 答应微软邀请他加盟的请求。说这话时,李开复的情绪有些激动。他对中国己经思念得太久,9 月 19 日,李开复又一次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当天已经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他下榻的酒店 和他讨论问题。9 月 24 日,李开复在北京做新书的签售活动,当天,他和他的学生们举行 了聚会。 开复的中国心 “浓郁的中国情结”,这是描述李开复时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组。有一次,李开复在清华演 讲,当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回中国工作时,他回答说:“我从小就一直牢记父母的教诲:不 要忘了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我希望,当我年老体弱时,回首往事,我会很自豪,因为我为 中国人做了一点事;我希望,当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人们想起我时会说,李开复曾为中国 人做了一点事。这样,我就会觉得没有虚度这一生。”有位同事后来说:“开复终于把这句话 说出来了。以前他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但我能够感觉到,他心里有这句话。”很多人不明白 李开复为什么“不务正业”,对中国的教育投入那么多的关注,其实答案就在这里。是对自己 民族深深的关切和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强烈自觉,让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呼吁,不厌其烦地演讲、 写文章,为学生答疑解惑。 很多人还说,李开复的“中国情结”来自于他的父亲,他是“背负父命前行的人”。的确,有一 些影响是在你毫无知觉的时候就悄悄渗入了内心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清 晰地呈现出来。李开复的父亲李天民曾经一度活跃在政坛,但因台湾的官场文化让他感到强 烈的厌恶,后来他开始将精力转移到国际事务以及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 原因,台湾的学者很少有人从事近代史的研究。但李天民出于学者的良知,认为台湾在近代 史研究方面不应该留下空白,应该客观地看待历史,而不应在历史的研究中掺入太多政治的 成分。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收集近代史的资料,并对共产党的多位重要人物进行过研究, 60 岁以后陆续出版了《刘少奇传》、《林彪传》、《周恩来传》等著作,有的还被译成日文和 英文出版。如今,他的几位弟子都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的顶级专家。1993 年,已是 70 多岁的李天民终于重返四川老家,从此,他在母亲坟前痛哭的场景深深地刻在了李开复 心中。作为父亲 53 岁才得来的老来子,李开复与父亲的感情并不亲密,那是他见过父亲的 唯一一次流泪。父亲的泪,让他对曾经模糊的故乡产生了奇妙的情感。 父亲把一直悬挂在自己书房中的钱穆先生题写的“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的条幅留给了李 开复。这些年来,这幅字陪着他往返于中美之间,他一直在用心体会着这幅字的内涵。 在待人接物上,李开复有着典型的中国表现:温和、含蓄、不卑不亢。但有一次,当凌志军 在一本书里用“这个美国人”来描述他时,他在这几个字的下面重重地画了一道线,又在旁边 画了一个问号。“他的强烈的反应给我留下极深印象,让我清晰地感受到其中心境:他显然 不喜欢别人把他当作‘美国人’。”凌志军如是说。 在微软总部,李开复花了很多时间去帮助那里的华人学习怎样在一个跨国公司里最快成功。 “开复一走,中国在美国总部就没有代言人了。”一位微软研究员这样评价李开复的离开。从 2000 年调回微软总部以后,李开复一直在地为微软中国争取资源。在李开复的积极倡导下, 微软美国总部成立了中国事务委员会,聚集起华人员工的力量,为中国事务出谋划策。李开 复组建并亲自负责一个专门负责沟通中国软件外包商和微软产品部门的项目,以培训和提升 中国软件公司的能力。 但是,微软在研发方面对印度的偏爱,在中国早已不是秘密。李开复提出要整合中国的研发 队伍,但是多位资深副总裁只知为了自己的地位斗争,而不顾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李开复多 次对公司领导提出对中国要言而有信,要有诚意,要先有付出才可能有回报,但是他的建议 却被束之高阁。2005 年 7 月 5 日,李开复结束休假,走进了顶头上司的办公室。他的第一 句话就是:“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我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 李开复说,如果 1998 年微软不是让他来中国创办研究院,而是让他待在总部,他肯定不会 答应微软邀请他加盟的请求。说这话时,李开复的情绪有些激动。他对中国已经思念得太久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