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0期 王飞等:粗晶Fe3基合金在高温变形时显微组织演变机制 .997. 降.这是因为动态再结晶虽然已经发生,但还不完 全,这时变形导致的硬化依然占主导地位,动态再结 晶导致的软化还不足以抵消变形引起的硬化:因此 尽管发生了动态再结晶,但其相应的应力一应变曲 线并没有明显的下降 2.2分析与讨论 由前面的组织演变可知:所用Fe3Al基合金在 10m 850℃、10-3s1条件下变形时能够发生动态再结晶 过程。下面将对上述结果进行讨论 图5Fe3Al在850℃、10-3s-1变形到0.51应变时典型的“弓弯 图5是e=0.51时的典型的晶界“弓弯形核的 形核的取向成像图(OIM) Fig-5 Typical OIM map (level 2'(gray,thin),15(black,bold)) 取向成像图(OIM),从图中可以看出:应变诱导晶 showing DRX bulging nucleation at serrated grain boundary of 界迁移(SlBM,strain induced grain boundary migra Fe3Al deformed to a strain of 0.51 at 850C and 10-3s tion)导致了部分原始晶界“弓弯”(bulging),从而在 图.点一点取向差定义为:两个相邻扫描点之间晶体 迁移的晶界后面留下一低位错密度区,且“弓弯”部 取向的相对差.累积取向差定义为:第一个扫描点 分和原始晶粒被一小角度晶界隔开.传统观点认为 和第n个扫描点之间晶体取向的相对差,为方便起 晶界“弓弯”是动态再结晶形核主要机制,或者说 见,假定第一个扫描点在累积取向差分布图中取向 晶界“弓弯”形核是不连续动态再结晶(DDRX,dis~ 角为零.从图5和图6中可以看出:沿着垂直于晶 continuous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的典型标志, 界方向,发生了一定的晶格转动.这表明在“弓弯” 图6(a)是图5中沿A→A方向对应的点一点取 部分伴随着一定的晶格转动,Wusatow ska Sarnek 向差分布图,图6(b)是其对应的累积取向差分布 等[1]在多晶Cu中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 50(a) 50 (b) 40 40 吃 实 30 0 3 0 2 3 距离m 距离μm 图6(a)图5中沿着A→A'方向的点一点取向差分布图:(b)图5中沿着A→A'方向的累积取向差分布图 Fig.6 (a)Point-to-point misorientations measured from A to A'marked in Fig.5 and (b)corresponding cumulative misorientations 然而随着应变量的增加(=0.92),在较低应 当应变量继续增加时,F3Al中发生了明显的 变量下形成的动态再结晶核心变得并不明显,即动 连续动态再结晶(CDRX,continuous dynamic re- 态再结晶核心没有发生明显的长大,这可能是因为 crystallization)·连续动态再结晶是指在晶粒内部的 原始晶粒尺寸较大,变形很不均匀,在部分晶界附近 亚晶界,随着应变量的增加,通过不断吸收位错导致 产生了较大的应变梯度,从而具有足够的驱动力导 其取向差不断增大,逐步向大角度晶界演变的过程, 致“弓弯”形核.由于Fe3Al是体心立方(bcc)的衍生 图4(d)中箭头所指的A→BC线(其中A代表6° 结构,层错能较高,易于发生动态回复;因而随着应 线,B代表11.4°线,C代表42.3°线)表明此时Fe3Al 变量的增加,动态回复充分发展使原始晶粒内部亚 中存在小角度晶界连续向大角度晶界转变的现象, 结构充分发展,导致原始晶粒内部应变趋于均匀,局 即发生了连续动态再结晶,这意味着由于“弓弯”形 部较大的应变梯度消失,没有了动态再结晶核心长 成的小核心不易长大,图4(c)以及图4(d)中的细晶 大的驱动力,从而只观察到动态再结晶核心的形成, 很可能是连续动态再结晶所形成,严重变形的原始 而不见其长大,Fe3Al基合金中固溶拖曳导致的粘 晶粒内部的大量亚晶的存在,且尺寸与细晶相当(图 滞滑移可能也起到了对大角度晶界的固溶拖曳作 4(d)),也表明大应变量条件下变形组织中存在的细 用6,81. 晶很可能是由于亚晶通过亚晶界的连续转动而转变降.这是因为动态再结晶虽然已经发生‚但还不完 全‚这时变形导致的硬化依然占主导地位‚动态再结 晶导致的软化还不足以抵消变形引起的硬化;因此 尽管发生了动态再结晶‚但其相应的应力-应变曲 线并没有明显的下降. 2∙2 分析与讨论 由前面的组织演变可知:所用 Fe3Al 基合金在 850℃、10-3s -1条件下变形时能够发生动态再结晶 过程.下面将对上述结果进行讨论. 图5是ε=0∙51时的典型的晶界“弓弯”形核的 取向成像图(OIM).从图中可以看出:应变诱导晶 界迁移(SIBM‚strain-induced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导致了部分原始晶界“弓弯”(bulging)‚从而在 迁移的晶界后面留下一低位错密度区‚且“弓弯”部 分和原始晶粒被一小角度晶界隔开.传统观点认为 晶界“弓弯”是动态再结晶形核主要机制[9]‚或者说 晶界“弓弯”形核是不连续动态再结晶(DDRX‚dis￾continuous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的典型标志. 图6(a)是图5中沿 A→A′方向对应的点-点取 向差分布图‚图6(b)是其对应的累积取向差分布 图5 Fe3Al 在850℃、10-3s -1变形到0∙51应变时典型的“弓弯” 形核的取向成像图(OIM) Fig.5 Typical OIM map (level2°(gray‚thin)‚15°(black‚bold)) showing DRX bulging nucleation at serrated grain boundary of Fe3Al deformed to a strain of0∙51at850℃ and10-3s -1 图.点-点取向差定义为:两个相邻扫描点之间晶体 取向的相对差.累积取向差定义为:第一个扫描点 和第 n 个扫描点之间晶体取向的相对差.为方便起 见‚假定第一个扫描点在累积取向差分布图中取向 角为零.从图5和图6中可以看出:沿着垂直于晶 界方向‚发生了一定的晶格转动.这表明在“弓弯” 部分伴随着一定的晶格转动‚Wusatowska-Sarnek 等[10]在多晶 Cu 中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 图6 (a) 图5中沿着 A→A′方向的点-点取向差分布图;(b) 图5中沿着 A→A′方向的累积取向差分布图 Fig.6 (a) Point-to-point misorientations measured from A to A′marked in Fig.5and (b) corresponding cumulative misorientations 然而随着应变量的增加(ε=0∙92)‚在较低应 变量下形成的动态再结晶核心变得并不明显‚即动 态再结晶核心没有发生明显的长大.这可能是因为 原始晶粒尺寸较大‚变形很不均匀‚在部分晶界附近 产生了较大的应变梯度‚从而具有足够的驱动力导 致“弓弯”形核.由于 Fe3Al 是体心立方(bcc)的衍生 结构‚层错能较高‚易于发生动态回复;因而随着应 变量的增加‚动态回复充分发展使原始晶粒内部亚 结构充分发展‚导致原始晶粒内部应变趋于均匀‚局 部较大的应变梯度消失‚没有了动态再结晶核心长 大的驱动力‚从而只观察到动态再结晶核心的形成‚ 而不见其长大.Fe3Al 基合金中固溶拖曳导致的粘 滞滑移可能也起到了对大角度晶界的固溶拖曳作 用[6‚8]. 当应变量继续增加时‚Fe3Al 中发生了明显的 连续动态再结晶(CDRX‚continuous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连续动态再结晶是指在晶粒内部的 亚晶界‚随着应变量的增加‚通过不断吸收位错导致 其取向差不断增大‚逐步向大角度晶界演变的过程. 图4(d)中箭头所指的 A→B→C 线(其中 A 代表6° 线‚B 代表11∙4°线‚C 代表42∙3°线)表明此时 Fe3Al 中存在小角度晶界连续向大角度晶界转变的现象‚ 即发生了连续动态再结晶.这意味着由于“弓弯”形 成的小核心不易长大‚图4(c)以及图4(d)中的细晶 很可能是连续动态再结晶所形成.严重变形的原始 晶粒内部的大量亚晶的存在‚且尺寸与细晶相当(图 4(d))‚也表明大应变量条件下变形组织中存在的细 晶很可能是由于亚晶通过亚晶界的连续转动而转变 第10期 王 飞等: 粗晶 Fe3Al 基合金在高温变形时显微组织演变机制 ·99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