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6期 徐斌等:复杂银铜精矿的沸腾焙烧综合回收工艺 ·691 该实验条件下,烟气中S02体积分数为5.5%, 自由能变化负值较小,因此当其他矿物转变成硫 焙烧脱硫率为49.68%.为保证烟气中S0,有较高 酸盐之后,少数辉铜矿及蓝辉铜矿仍残留在焙砂 的浓度达到未来工业生产中制酸的要求,实验仅采 中.铜铅硫化物的明显存在可能是由于边界形成 用1.1倍的空气过剩系数,氧化气氛较弱,砷脱除率 的硫酸铅阻碍了氧气的扩散进入·铜氧化物或硫 只有20.92%,大部分砷残留在焙砂中.这部分砷在 化物与细粒石英和锑华反应形成了硅酸盐、锑酸 铜、锌浸出过程中进入溶液,将在碳酸钙中和除铁过 盐.由表9可知,在硫酸化焙烧过程中,绝大部分 程中随硫酸钙渣一起被除去.锑的挥发率高达 银与铜类似形成了硫酸盐.在实际的焙烧过程中, 83.04%,这是由于烟气冷却后凝华生成的Sb,0,粒 银的性质是极为活泼的,它们不仅大量形成硫酸 度太细,布袋不易捕集,导致大部分锑进入NaOH吸 银,而且还向硅酸盐中迁移,有时也与各类金属氧 收液(吸收液中As质量浓度为1.17g·L-1、吸收塔 化物一起烧结成锑酸盐,铁酸盐等复杂氧化物固 底部淤泥中Sb的质量分数为21.27%).工业生产 溶体.极少数硫酸银在焙烧过程中因局部温度过 中采用高温电收尘的办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微细粒 高而分解成氧化银及金属银. Sb,O,的捕集问题. 表8培砂中铜的物相分析结果 焙砂中铜、银的化学物相分析结果分别见表8 Table 8 Analysis result of copper phase in the calcining 和表9.由表8可知,在实际的硫酸化焙烧中,有 矿相 铜质量分数/% 占有率/% 62.23%的铜转化为硫酸铜,11.21%转化为氧化 硫酸铜 8.55 62.23 铜,形成硅酸盐及锑酸盐的铜累计占10.99%,而 自由氧化铜 1.54 11.21 呈蓝辉铜矿及铜铅硫化物残留下来的还占到 硫化铜D 2.14 15.57 15.57%,这表明焙烧过程中硫酸铜的转化率不 结合氧化铜② 1.51 10.99 高.黄铜矿,黝铜矿、车轮矿在焙烧过程中同时发 累计 13.74 100.00 生铁、锑的迁移,并转化为辉铜矿、蓝辉铜矿及铜 注:①主要包括蓝辉铜矿、辉铜矿及铜铅的硫化物复盐:②主要 铅的硫化物复盐.由于辉铜矿及蓝辉铜矿的氧化 包括硅酸盐及锑酸盐。 表9焙砂中银的物相分析结果 Table 9 Analysis result of silver phase in the calcining 矿相 硫酸银 自由氧化银 金属银 残余硫化物 各类复盐① 累计 银含量/(gt1) 2203 56 140 296 347 3040 占有率/% 72.42 1.84 4.60 9.73 11.41 100.00 注:①包括硅酸盐、锑酸盐、铁酸盐等 2.2焙砂酸浸 用其残酸.一段浸出的条件为:液固比为10:1、温度 将收尘得到的烟尘和焙砂混合,统称焙砂.焙 50℃、浸出时间1h、硫酸质量浓度9.2gL-1、NaCl 砂水淬后首先经一段低温低酸浸出,控制溶液终点 质量浓度0.67gL-1.二段浸出为:液固比为3:1、 pH值为2左右,约80%的铜、锌和部分的铁、砷也 温度85℃、浸出时间2h、硫酸质量浓度120gL-1. 被浸出.为了保证高的铜、锌回收率,含铜、锌约4% 此条件下验证实验表明,铜、锌、铁、砷的总浸出率分 (质量分数)的一段低酸浸出渣再经二段高温高酸 别为97.00%、90.80%、69.42%和87.89%,铅、银 浸出,使铜和锌的总浸出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 等基本不浸出,一段浸出液、二段浸出渣化学成分分 上,渣中含铜和锌分别降至1%和2%(质量分数) 别如表10、表11所示.二段高酸浸出渣中铜、银的 左右.二段浸出液再返回一段低酸浸出,以充分利 化学物相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2、表13. 表10一段浸出液主要成分(质量浓度) Table 10 Composition of the first-stage leaching fluid (g-L-) Cu 古 Pb Fe As b Ca0 Mgo A203 Si0z Ag H2S04 10.60 7.20 0.005 1.60 1.00 0.08 0.38 0.17 0.10 0.057 0.11×10-3 2.68 由表12可知,焙砂中硫酸铜全部溶解,由于焙 矿等铜的硫化物中,使其具有相当的活性,被酸大量 烧过程中铁、锑、锌和砷等金属残存在辉铜矿、蓝铜 溶出.焙烧过程中形成的自由氧化铜浸出较彻底.第 6 期 徐 斌等: 复杂银铜精矿的沸腾焙烧综合回收工艺 该实验条件下,烟气中 SO2 体积分数为 5. 5% , 焙烧脱硫率为 49. 68% . 为保证烟气中 SO2 有较高 的浓度达到未来工业生产中制酸的要求,实验仅采 用 1. 1 倍的空气过剩系数,氧化气氛较弱,砷脱除率 只有 20. 92% ,大部分砷残留在焙砂中. 这部分砷在 铜、锌浸出过程中进入溶液,将在碳酸钙中和除铁过 程中随硫酸钙渣一起被除去. 锑的挥发率高达 83. 04% ,这是由于烟气冷却后凝华生成的 Sb2O3粒 度太细,布袋不易捕集,导致大部分锑进入 NaOH 吸 收液( 吸收液中 As 质量浓度为 1. 17 g·L - 1 、吸收塔 底部淤泥中 Sb 的质量分数为 21. 27% ) . 工业生产 中采用高温电收尘的办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微细粒 Sb2O3的捕集问题. 焙砂中铜、银的化学物相分析结果分别见表 8 和表 9. 由表 8 可知,在实际的硫酸化焙烧中,有 62. 23% 的铜转化为硫酸铜,11. 21% 转化为氧化 铜,形成硅酸盐及锑酸盐的铜累计占 10. 99% ,而 呈蓝辉 铜 矿 及 铜 铅 硫 化 物 残 留 下 来 的 还 占 到 15. 57% ,这表明焙烧过程中硫酸铜的转化率不 高. 黄铜矿、黝铜矿、车轮矿在焙烧过程中同时发 生铁、锑的迁移,并转化为辉铜矿、蓝辉铜矿及铜 铅的硫化物复盐. 由于辉铜矿及蓝辉铜矿的氧化 自由能变化负值较小,因此当其他矿物转变成硫 酸盐之后,少数辉铜矿及蓝辉铜矿仍残留在焙砂 中. 铜铅硫化物的明显存在可能是由于边界形成 的硫酸铅阻碍了氧气的扩散进入. 铜氧化物或硫 化物与细粒石英和锑华反应形成了硅酸盐、锑酸 盐. 由表 9 可知,在硫酸化焙烧过程中,绝大部分 银与铜类似形成了硫酸盐. 在实际的焙烧过程中, 银的性质是极为活泼的,它们不仅大量形成硫酸 银,而且还向硅酸盐中迁移,有时也与各类金属氧 化物一起烧结成锑酸盐,铁酸盐等复杂氧化物固 溶体. 极少数硫酸银在焙烧过程中因局部温度过 高而分解成氧化银及金属银. 表 8 焙砂中铜的物相分析结果 Table 8 Analysis result of copper phase in the calcining 矿相 铜质量分数/% 占有率/% 硫酸铜 8. 55 62. 23 自由氧化铜 1. 54 11. 21 硫化铜① 2. 14 15. 57 结合氧化铜② 1. 51 10. 99 累计 13. 74 100. 00 注: ①主要包括蓝辉铜矿、辉铜矿及铜铅的硫化物复盐; ②主要 包括硅酸盐及锑酸盐. 表 9 焙砂中银的物相分析结果 Table 9 Analysis result of silver phase in the calcining 矿相 硫酸银 自由氧化银 金属银 残余硫化物 各类复盐① 累计 银含量/( g·t - 1 ) 2 203 56 140 296 347 3 040 占有率/% 72. 42 1. 84 4. 60 9. 73 11. 41 100. 00 注: ①包括硅酸盐、锑酸盐、铁酸盐等. 2. 2 焙砂酸浸 将收尘得到的烟尘和焙砂混合,统称焙砂. 焙 砂水淬后首先经一段低温低酸浸出,控制溶液终点 pH 值为 2 左右,约 80% 的铜、锌和部分的铁、砷也 被浸出. 为了保证高的铜、锌回收率,含铜、锌约 4% ( 质量分数) 的一段低酸浸出渣再经二段高温高酸 浸出,使铜和锌的总浸出率分别达到 95% 和 90% 以 上,渣中含铜和锌分别降至 1% 和 2% ( 质量分数) 左右. 二段浸出液再返回一段低酸浸出,以充分利 用其残酸. 一段浸出的条件为: 液固比为 10∶ 1、温度 50 ℃、浸出时间 1 h、硫酸质量浓度 9. 2 g·L - 1 、NaCl 质量浓度 0. 67 g·L - 1 . 二段浸出为: 液固比为 3∶ 1、 温度 85 ℃、浸出时间 2 h、硫酸质量浓度 120 g·L - 1 . 此条件下验证实验表明,铜、锌、铁、砷的总浸出率分 别为 97. 00% 、90. 80% 、69. 42% 和 87. 89% ,铅、银 等基本不浸出,一段浸出液、二段浸出渣化学成分分 别如表 10、表 11 所示. 二段高酸浸出渣中铜、银的 化学物相分析结果分别见表 12、表 13. 表 10 一段浸出液主要成分( 质量浓度) Table 10 Composition of the first-stage leaching fluid ( g·L - 1 ) Cu Zn Pb Fe As Sb CaO MgO Al2O3 SiO2 Ag H2 SO4 10. 60 7. 20 0. 005 1. 60 1. 00 0. 08 0. 38 0. 17 0. 10 0. 057 0. 11 × 10 - 3 2. 68 由表 12 可知,焙砂中硫酸铜全部溶解,由于焙 烧过程中铁、锑、锌和砷等金属残存在辉铜矿、蓝铜 矿等铜的硫化物中,使其具有相当的活性,被酸大量 溶出. 焙烧过程中形成的自由氧化铜浸出较彻底. ·69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