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期 李春晖等: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模糊综合评价 和指标数据可得性等原则建立了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 生性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全面反映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的主 Legend 龙干视区间 要特征。建立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见 表1。该指标体系由3层18个指标组成。该指标体系既能反 映各区域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单位再生能力又能反映区域整 体再生水平,总体上可以较好地对各区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 性进行评价 3漫水流域 涧干流区间 12评价分区 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的区域差异和河流体系的完 整性,本文把黄河流域划分为15个区域(不含内流区)(图 1),并把整个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共16个区域,分别评 价各分区地表水资源的可再生性 1龙羊峡以上2龙兰区间;3湟水流域4洮河流域 L3评价标准确定 5兰河区间;6内流区;7泾河流域8北洛河流域 根据黄河流域数据并参考全国数据等得到各指标评价分级 Ω渭河流域,10河龙区间,11汾河流域12龙三区间; 标准这里采用五级标准一级表示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最强五 13伊洛河流域,14三花区间;15沁河流域,16黄河下游, 级表示最差其余介于最差和最强之间。各指标标准见表2。 图1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分区 表1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 总目次目标层 指标层 权重(相对于权重(相对 标层权重) 中间目标层)于总目标层) 降水量hm 反映地表再生来源大小 0244 01708 自然再 径流系数 反映地表水资源再生过程强弱 生能力 径流深hmm 反映单位面积再生能力 00952 (07) 然径流量/亿m3 反映水资源自然再生量 02821 水质现状 反映影响水质自然恢复的大小 万元产值工业地表水用量/(万元·m3 0088 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 万元产值农业用水量/(万 反映用水/节水效率 00219 农田灌溉单位面积地表水用量/mn3·hm2) 0073 00219 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m3·万元) 反映废水排放水平 0027 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万m3km2 0090 社 城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生能 污水达标排放率 00171 (03) 工业废水治理率‰ 业废水治理达标率/ 反映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0057 00171 00171 城市污水处理率/% 0057 00171 城市污水处理达标率/ 0057 00171 均国民生产总值/(万元·人) 反映水资源社会再生的支持能力 0122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00366 表2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标准 V级(最弱) I级(最强)Ⅱ级(较强)Ⅲ级(中等)N级(较弱) 降水量hm 1500-1000 000-500 年地表径流系数 02 地表径流深hm 600400 400-200 00 天然径流量/亿m3 20~10 l0-0 水质现状 I 2 6 万元工业产值地表水用量/m3·万元) 400-800 万元产值农业用水量/m3·万元) 400~600 6001000 农田灌溉单位面积地表水使用量/m3·hm·2)0-1500 1500-4500 0075007500-12000 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m3·万元) 050 50-100 00-200 200~400 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万m3·km·2) 0408 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100-80 80-60 0-0 废水达标排放率A 10080 8060 040 4020 200 工业废水治理率/ 工业废水治理达标率A 100-80 城市污水处理率 100-80 8060 城市污水达标率/ 10080 8060 040 4020 0-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人) 08a6 a604 a40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000800 9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enki.net和指标数据可得性等原则建立了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 生性评价指标体系, 力求全面反映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的主 要特征。建立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见 表 1。该指标体系由 3 层 18 个指标组成。该指标体系既能反 映各区域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单位再生能力又能反映区域整 体再生水平, 总体上可以较好地对各区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 性进行评价。 1. 2 评价分区 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的区域差异和河流体系的完 整性, 本文把黄河流域划分为 15 个区域 (不含内流区) (图 1) , 并把整个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 共 16 个区域, 分别评 价各分区地表水资源的可再生性。 1. 3 评价标准确定 根据黄河流域数据并参考全国数据等得到各指标评价分级 标准, 这里采用五级标准, 一级表示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最强, 五 级表示最差, 其余介于最差和最强之间。各指标标准见表2。 1. 龙羊峡以上; 2. 龙兰区间; 3. 湟水流域; 4. 洮河流域; 5. 兰河区间; 6. 内流区; 7. 泾河流域; 8. 北洛河流域; 9. 渭河流域; 10. 河龙区间; 11. 汾河流域; 12. 龙三区间; 13. 伊洛河流域; 14. 三花区间; 15. 沁河流域; 16. 黄河下游; 图 1 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分区 表 1 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 总目 标层 次目标层 (权重) 指标层 涵义 权重(相对于 中间目标层) 权重(相对 于总目标层) 黄 河 流 域 地 表 水 资 源 可 再 生 性 自然再 生能力 (0. 7) 降水量ömm 反映地表再生来源大小 0. 244 0. 1708 径流系数 反映地表水资源再生过程强弱 0. 136 0. 0952 径流深ömm 反映单位面积再生能力 0. 136 0. 0952 天然径流量ö亿m 3 反映水资源自然再生量 0. 403 0. 2821 水质现状 反映影响水质自然恢复的大小 0. 079 0. 0553 社会再 生能力 (0. 3) 万元产值工业地表水用量ö(万元·m - 3 ) 0. 088 0. 0264 万元产值农业用水量ö(万元·m - 3 ) 反映用水ö节水效率 0. 073 0. 0219 农田灌溉单位面积地表水用量ö(m 3·hm - 2 ) 0. 073 0. 0219 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ö(m 3·万元- 1 ) 反映废水排放水平 0. 090 0. 027 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ö(万m 3·km - 2 ) 0. 090 0. 027 城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ö% 0. 057 0. 0171 污水达标排放率ö% 0. 057 0. 0171 工业废水治理率ö% 反映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0. 057 0. 0171 工业废水治理达标率ö% 0. 057 0. 0171 城市污水处理率ö% 0. 057 0. 0171 城市污水处理达标率ö% 0. 057 0. 0171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ö(万元·人- 1 ) 反映水资源社会再生的支持能力 0. 122 0. 0366 国民生产总值ö亿元 0. 122 0. 0366 表 2 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标准 Í 级(最弱) É 级(最强) Ê 级(较强) Ë 级(中等) Ì 级(较弱) 降水量ömm > 1500 1500~ 1000 1000~ 500 500~ 100 100~ 0 年地表径流系数 > 0. 5 0. 5~ 0. 4 0. 4~ 0. 3 0. 3~ 0. 2 0. 2~ 0 年地表径流深ömm > 600 600~ 400 400~ 200 200~ 50 50~ 0 天然径流量ö亿m 3 > 100 100~ 50 50~ 20 20~ 10 10~ 0 水质现状 1~ 2 3 4 5 6 万元工业产值地表水用量ö(m 3·万元- 1 ) 0~ 50 50~ 200 200~ 400 400~ 800 > 800 万元产值农业用水量ö(m 3·万元- 1 ) 0~ 100 100~ 400 400~ 600 600~ 1000 > 1000 农田灌溉单位面积地表水使用量ö(m 3·hm - 2 ) 0~ 1500 1500~ 4500 4500~ 7500 7500~ 12000 > 12000 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ö(m 3·万元- 1 ) 0~ 50 50~ 100 100~ 200 200~ 400 > 400 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ö(万m 3·km - 2 ) 0~ 0. 2 0. 2~ 0. 4 0. 4~ 0. 8 0. 8~ 1. 2 > 1. 2 水资源重复利用率ö% 100~ 80 80~ 60 60~ 40 40~ 20 20~ 0 废水达标排放率ö% 100~ 80 80~ 60 60~ 40 40~ 20 20~ 0 工业废水治理率ö% 100~ 80 80~ 60 60~ 40 40~ 20 20~ 0 工业废水治理达标率ö% 100~ 80 80~ 60 60~ 40 40~ 20 20~ 0 城市污水处理率ö% 100~ 80 80~ 60 60~ 40 40~ 20 20~ 0 城市污水达标率ö% 100~ 80 80~ 60 60~ 40 40~ 20 20~ 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ö(万元·人- 1 ) > 1. 0 1. 0~ 0. 8 0. 8~ 0. 6 0. 6~ 0. 4 0. 4~ 0 国内生产总值ö亿元 > 1000 1000~ 800 800~ 600 600~ 200 200~ 0 第 1 期 李春晖等: 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模糊综合评价 ·18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