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辛亥革命兴起、发展的过程。 (2)堂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中条件,东分认识革命是历中的必然性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与讨论式教学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键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外来侵路和本国封键势力前仆后 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种斗争史 和探索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光辉一页。这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同中国 斤代中上以前的历次革命斗争和探索救国道路相比,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与前面所讲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相比,1911年在我国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此比较完全意义 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谓革命:就是在政党的领导下,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旧的社会 制度,代之而起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辛亥革命就是在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推翻清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辛亥革命既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 和高潮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恩格斯说"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个社会需求为背景的”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 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我国1911地发生的辛亥革命也不列外,辛亥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 物,具体说来有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路的加剧 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的时候,10年间,在中国土地上接连发生了3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它们加强了对 清改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的侵路政策,即 扶植和利用清政府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 2、人民群众反抗斗争日益高涨 从1902~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包括抗捐、抗税、抗租、罢工、反洋教、拒俄、拒法、抵制美国货 以及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等各个阶级阶层广泛参与的反抗运动。例:1910年全国发生49次抢米事件,其中规模最 大的是长沙抢米风朝。 (二)清政府的“新政 在1901年1月,清宣布“变法"。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以奕匡力、李鸿章等二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 之洞为参赞,作为主持“新政”的机关,并陆续发布“变法”上谕,推行“新政”措施,清政府的“新政是一场涉 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改革运动。 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收苛捐杂税,加重了人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宣布铁路国有,伤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 益:满清贵族加强集权,排挤汉族大臣,加剧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1911年5月清政府组成所谓“责任内阁”,内阁大臣13人,其中皇族占了7人,被讥讽为“皇族内阁”。集权皇室 的做法表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并非真正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治,而不过是以此欺骗国人缓和危 机巩固自己统治而已。 总的来说:封建统治者最后的改革不仅没能挽数清末危局,反到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辛亥革命兴起、发展的过程。 (2)掌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性。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与讨论式教学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前仆后 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种斗争史 和探索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光辉一页。这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同中国 近代史上以前的历次革命斗争和探索救国道路相比,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与前面所讲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相比,1911年在我国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 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谓革命:就是在政党的领导下,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旧的社会 制度,代之而起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辛亥革命就是在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推翻清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辛亥革命既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 和高潮。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恩格斯说“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个社会需求为背景的”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 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我国1911地发生的辛亥革命也不列外,辛亥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 物,具体说来有: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的时候,10年间,在中国土地上接连发生了3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它们加强了对 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即 扶植和利用清政府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 2、人民群众反抗斗争日益高涨 从1902~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包括抗捐、抗税、抗租、罢工、反洋教、拒俄、拒法、抵制美国货 以及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等各个阶级阶层广泛参与的反抗运动。例:1910年全国发生49次抢米事件,其中规模最 大的是长沙抢米风潮。 (二)清政府的“新政” 在1901年1月,清宣布“变法”。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以奕匡力、李鸿章等二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 之洞为参赞,作为主持“新政”的机关,并陆续发布“变法”上谕,推行“新政”措施,清政府的“新政是一场涉 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改革运动。 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收苛捐杂税,加重了人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宣布铁路国有,伤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 益;满清贵族加强集权,排挤汉族大臣,加剧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1911年5月清政府组成所谓“责任内阁”,内阁大臣13人,其中皇族占了7人,被讥讽为“皇族内阁”。集权皇室 的做法表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并非真正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治,而不过是以此欺骗国人缓和危 机巩固自己统治而已。 总的来说,封建统治者最后的改革不仅没能挽救清末危局,反倒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