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牛奔 Micky 发站内信 回复2008030519:24 22长尾效应 尾效应的根本就是要强调”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也就是要赚很少的钱但是要赚很多人的钱要将市场细分到 很细很小的时候,然后就会发现这些细小市场的累计会带来明显的长尾的效应以图书为例: Games&Nobe的平均上架书目为 13万种。而 Amazon有超过一半的销售量都来自于在它排行榜上位于13万名开外的图书。如果以 Amazon的统计数据为依据 的话,这就意味着那些不在一般书店里出售的图书要比那些摆在书店书架上的图书形成的市场更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 摆脱资源稀缺的限制,潜在的图书市场将至少是目前的两倍大。曾在音乐行业担任过顾问的风险投资家 Kevin laws是这样总 结这一现象的:“最大的财富孕育自最小的销售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 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 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 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 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 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 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可见,家 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 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24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 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 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XXXX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 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1. 牛奔 Micky o 发站内信 回复 2008-03-05 19:24 22 长尾效应 长尾效应的根本就是要强调"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也就是要赚很少的钱,但是要赚很多人的钱.要将市场细分到 很细很小的时候,然后就会发现这些细小市场的累计会带来明显的长尾的效应.以图书为例:Barnes & Noble 的平均上架书目为 13 万种。而 Amazon 有超过一半的销售量都来自于在它排行榜上位于 13 万名开外的图书。如果以 Amazon 的统计数据为依据 的话,这就意味着那些不在一般书店里出售的图书要比那些摆在书店书架上的图书形成的市场更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 摆脱资源稀缺的限制,潜在的图书市场将至少是目前的两倍大。曾在音乐行业担任过顾问的风险投资家 Kevin Laws 是这样总 结这一现象的:“最大的财富孕育自最小的销售。 23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 10 分钟,牧 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 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 分钱也不捐。到牧 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 2 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 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 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 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 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 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 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24 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 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 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 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 XXXXX 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 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