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暴雨一般在7~9月上旬 暴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锋面雨,其特点是历时长,强度均匀,笼罩面积 大,例如1981年8月20~22日暴雨,不但千河流域普遍降雨,关中西部及嘉陵 江、汉江上游均发生特大暴雨,千河流域最大24小时面雨量为83mm,最大72 小时面雨量为106mm,该场暴雨形成千阳站洪峰流量1180m3s:另一种暴雨为 雷暴雨,其特点是雨量集中,历时短,强度大,笼罩面积小。例如1989年7月 15日暴雨,东风雨量站实测最大24小时点雨量为276mm,该场暴雨形成千阳站 洪峰流量1020m3/s。 千河流域一次暴雨历时约为1一3天,最大暴雨期为24小时左右,其主峰约 为12小时,在特大暴雨发生前,一般有一强度不大的前期降雨。其暴雨组成: 一以中、下游为主,上游相应出现一般暴雨:一为上、中、下游同时遭遇暴雨 千河洪水最早出现在4~5月,其峰、量较小,年最大洪水出现在7~9月, 其中尤以8月出现全年主峰机率最多,10月由于受淋雨影响,亦有洪水发生, 故千河流域洪水分为桃汛、夏汛、秋汛三种,以夏汛为最大。由于河槽调蓄能力 较小,一次暴雨形成一个洪峰,在多雨季节,形成陡涨陡落的连续洪峰。一次洪 水过程单峰约为3天,双峰及复峰约为10天左右。 千河洪水地区组成分为两种类型:一为中、下游为主,上游相应,如1954 年洪水,下游洪峰流量为3200m1s,上游神泉咀站实测洪峰流量仅为201m/s, 1970年8月5日洪水,千阳站实测洪峰流量为900ms。而段家峡站实测洪峰流 量只有18ms,另一种为上、中、下游同时遭遇洪水,如1968年9月10日洪 水,千阳站实测洪峰流量为802m/s,而段家峡站实测洪峰流量为316ms,1981 年8月21日洪水,千阳站实测洪峰流量为1180m3/s,千河干流红崖湾 (F=1520Km2)调查值为553m3/s,各大支流均发生较大洪水。 以上两种类型的洪水,均能形成千河流域灾害性洪水。 5洪水复核 5.1复核原则 由于王家崖水库坝址以上16km处建有冯家山水库,其设计标准也为100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