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会规范这一要素并不强调。因而实验研究中的侵犯行为实际为侵犯的一个特例 可见,一种行为能否被判定为侵犯,必须要研究两方面的情况,其一为个 体的外在表现,其二为内在的意图或动机。由于个体的外在表现是直接呈现于人 们眼前的,所以比较容易观察。但要搞清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却是一件困难而复 杂的事情,因为它不能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人们一般是通过下述方面来推知行 为者是否具有侵犯意图的。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任何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或环境之中,各种不同的环境,可以提供 行为者有关动机和意图的线索。如在激烈的冰球比赛中,因撞击而造成的身体的 伤害通常被认为是无意的,假如这种撞击发生在办公室或者教室里,人们就不会 认为它是无意的了。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教师训斥学生,父母棒打孩子,都是社会所认可的角色行为,不会被认为是 有意的侵犯。假如颠倒了角色,学生骂老师,孩子打父母,这就会被认为是有意 的侵犯。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某人骑自行车将别人撞倒致伤,无论前者如何为自己辩解,一旦人们知道, 两个人关系在这以前就非常紧张,被撞者曾伤害过撞人者,而后者又多次扬言要 报复时,人们就倾向于推断这是一桩有意攻击他人的行为。 行为者的身分特性 经济地位、性别、种族背景、教育程度及职业地位等等也可以提供判定行为 者动机的线索。人们倾向于认为,具有某种身分的人,就有一套适合该身分的适 当行为,根据这种想法来对某一特殊行为的动机进行断定。例如,受过高等教育 的人,若对别人用语粗野,则会给人造成鲁莽粗暴,有意攻击他人的印象。 上述方面并非是绝对的,有时人们还需要根据平时积累的大量经验,透彻而 致密地分析侵犯行为的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地加以考察。 (二)侵犯与敌意 法律上,一切可能造成身体、精神伤害,并不为社会许可的行为都属于侵 犯。但实际生活中,许多语言的侮辱、中伤、欺骗都没有造成法律所规定的严重2 会规范这一要素并不强调。因而实验研究中的侵犯行为实际为侵犯的一个特例。 可见,一种行为能否被判定为侵犯,必须要研究两方面的情况,其一为个 体的外在表现,其二为内在的意图或动机。由于个体的外在表现是直接呈现于人 们眼前的,所以比较容易观察。但要搞清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却是一件困难而复 杂的事情,因为它不能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人们一般是通过下述方面来推知行 为者是否具有侵犯意图的。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任何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或环境之中,各种不同的环境,可以提供 行为者有关动机和意图的线索。如在激烈的冰球比赛中,因撞击而造成的身体的 伤害通常被认为是无意的,假如这种撞击发生在办公室或者教室里,人们就不会 认为它是无意的了。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教师训斥学生,父母棒打孩子,都是社会所认可的角色行为,不会被认为是 有意的侵犯。假如颠倒了角色,学生骂老师,孩子打父母,这就会被认为是有意 的侵犯。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某人骑自行车将别人撞倒致伤,无论前者如何为自己辩解,一旦人们知道, 两个人关系在这以前就非常紧张,被撞者曾伤害过撞人者,而后者又多次扬言要 报复时,人们就倾向于推断这是一桩有意攻击他人的行为。 4、行为者的身分特性 经济地位、性别、种族背景、教育程度及职业地位等等也可以提供判定行为 者动机的线索。人们倾向于认为,具有某种身分的人,就有一套适合该身分的适 当行为,根据这种想法来对某一特殊行为的动机进行断定。例如,受过高等教育 的人,若对别人用语粗野,则会给人造成鲁莽粗暴,有意攻击他人的印象。 上述方面并非是绝对的,有时人们还需要根据平时积累的大量经验,透彻而 致密地分析侵犯行为的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地加以考察。 (二)侵犯与敌意 法律上,一切可能造成身体、精神伤害,并不为社会许可的行为都属于侵 犯。但实际生活中,许多语言的侮辱、中伤、欺骗都没有造成法律所规定的严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