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7.试述突触传递的全过程。(EPSP与IPSP形成机制) 8.试述突触前抑制及突触后抑制的含义及其形成机制 9.简法脑电被及脑诱发电位的基本 型 10.试述去大脑僵直的定义及产生机制。 1山.肌紧张是如何形成和调节的?生理意义如何? 12.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组成及功能有何不同? 13.比较交感与制交感神经对内脏的调节作用 .外周及中枢的经典递质及重要的受体阻断剂。 15. 何谓肌牵张反射?牵张反射的分 16.试述震颜麻琼与舞蹈病的发病机制。 17.试述脊休克的定义、临床表现和产生机制。 案例1:任某,男,35岁,建筑工人。因在施工时不慎从四棱捧下,致使双下肢不能 行走, 感觉消失,大、小便潴留,诊断为腰椎骨折入院。 间问题 1、为什么腰推骨折可出现上述症状? 2、患者出现大、小便潴留可能原因是什么? 3、分析患者感觉消失的生理学机制。 案2 杨伟,男,26岁,农民。患者在喷酒农药敌敌畏时没有防护措施,药液喷雾浸 湿外衣及皮肤。诊断为敌敌畏中青入院。 问题 1、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生理学机制是什么? 2、请列出忠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递质和受体知识点提出治疗原则 3、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释放和降解过程如何? 参考文献 1.姚泰主编。2001.人体生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韩济生主编。1999.神经科学原理.第二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3.江滑川拟志奇落豪主综.2001。疼痛的基础与临床.上海:复日大学出版社 4 许绍芬主编。 1999.神经生物学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徐科主编。2000。神经生物学纲要。北京:科学出版社 6.韩明虎,沈颖,杨雄理.1999.¥-氨基丁酸受体的反应动力学及其功能意义.生 理科学讲展.30(1):10-16. 7.刘昌,翁祖初.1999.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在认知神经利学研究中的应用.生 理科学进展.30(1):84-90 8.Bliss TVP,Lomo T.1973.Long-lasting potentiation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the anesthetized rabbit following stimulation of the perforant path.I Physiol (Lond).232:331-356. 9.Andrew Davies,Asa GHBlakelev,Cecil Kidd.2001.Human Physiology.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 10.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0th ed.New York:McGraw-Hill Co 11.Guyton AC,Tohn E Hall.2000.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10th ed. Philadelphia:WB Saunders Co. 12.Kandel ER,Schwartz JH,Jessell TM.2000.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7. 试述突触传递的全过程。(EPSP与IPSP形成机制) 8. 试述突触前抑制及突触后抑制的含义及其形成机制。 9. 简述脑电波及脑诱发电位的基本波型。 10.试述去大脑僵直的定义及产生机制。 11. 肌紧张是如何形成和调节的? 生理意义如何? 12.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组成及功能有何不同? 13. 比较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内脏的调节作用。 14. 外周及中枢的经典递质及重要的受体阻断剂。 15. 何谓肌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的分类? 16. 试述震颤麻痹与舞蹈病的发病机制。 17. 试述脊休克的定义、临床表现和产生机制。 案例1:任某,男,35岁,建筑工人。因在施工时不慎从四楼摔下,致使双下肢不能 行走,感觉消失,大、小便潴留,诊断为腰椎骨折入院。 问题 1、为什么腰椎骨折可出现上述症状? 2、患者出现大、小便潴留可能原因是什么? 3、分析患者感觉消失的生理学机制。 案例2:杨伟,男,26岁,农民。患者在喷洒农药敌敌畏时没有防护措施,药液喷雾浸 湿外衣及皮肤。诊断为敌敌畏中毒入院。 问题 1、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生理学机制是什么? 2、请列出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递质和受体知识点提出治疗原则。 3、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释放和降解过程如何? 参考文献 1. 姚泰主编. 2001. 人体生理学. 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韩济生主编. 1999. 神经科学原理. 第二版.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3. 江澄川 赵志奇 蒋豪主编. 2001. 疼痛的基础与临床.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 许绍芬主编. 1999. 神经生物学. 第二版.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5. 徐科主编. 2000. 神经生物学纲要. 北京:科学出版社. 6. 韩明虎,沈颖,杨雄理. 1999. γ-氨基丁酸受体的反应动力学及其功能意义. 生 理科学进展,30(1):10-16. 7. 刘昌,翁旭初. 1999. 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生 理科学进展. 30(1):84-90. 8. Bliss TVP,Lomo T. 1973. Long-lasting potentiation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the anesthetized rabbit following stimulation of the perforant path. J Physiol (Lond). 232:331-356. 9. Andrew Davies,Asa GH Blakeley,Cecil Kidd. 2001. Human Physiology.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 10.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0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Co. 11.Guyton AC,Tohn E Hall. 2000.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 12. Kandel ER,Schwartz JH,Jessell TM. 2000.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1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