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 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斤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 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 ②不: ③引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 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6.这则故事选自《 》,作者 (朝代)文学 四伤仲永 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2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 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 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 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 家。 四 伤仲永 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