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化学的艺术与科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学的艺术与科学 课程类别(必修选修):选修 课程英文名称:The Art and Science of Chemistry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3/3/2.0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授课时间:3-13引周周四911节 授课地点:6B-101 授课对象:材料、环境、化工、机械、土木、计算机、教育、文传等专业的学生 开课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高峰副教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每次上课的课前、课间和课后,采用一对一的问答方式:2.课外时间的答疑辅导安排在12K302办公室。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使用教材:自编讲义 教学参考资料:《魅力化学》,寇元,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2 《化学通史》,赵匡华,高等教有出版社,北京,1990.5 《美丽的化学结构》,梁炎,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6,1 《美丽的化学反应》,梁炎,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6.1 课程简介: 《化学的艺术与科学》是一门以提升学习者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通识课,具有显著的通识性、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本课程旨 在从艺术的层面重新认识和理解化学学科,在介绍化学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展示化学之美,包括化学的科学之美、化 学的发现之美、化学的反应之美、化学的逻辑之美、化学的结构之美、化学的应用之美等等,除了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感受化学之美外, 还在课堂上演示一些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化学实验,让同学亲自动手实验、拍摄视频,去发现化学之美。本门课不需要学生有高深的化 学知识,只要具有基本的高中化学知识就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加强学生的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的交融,提高学生 从艺术层面理解化学的内涵,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授课 对象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填写此栏): 一、知识目标 口核心能力1.具有运用数学和化学、生物学、 1.理解有关化学反应的原理: 物理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材料、环 2.理解有关化学结构、化学应用的本质:《化学的艺术与科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学的艺术与科学 课程类别(必修/选修):选修 课程英文名称:The Art and Science of Chemistry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3/3/2.0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授课时间:[3-13]周 周四 9-11 节 授课地点:6B-101 授课对象: 材料、环境、化工、机械、土木、计算机、教育、文传等专业的学生 开课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高峰/副教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每次上课的课前、课间和课后,采用一对一的问答方式;2.课外时间的答疑辅导安排在 12K302 办公室。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使用教材:自编讲义 教学参考资料:《魅力化学》,寇元,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2 《化学通史》,赵匡华,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5 《美丽的化学结构》,梁炎,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6,1 《美丽的化学反应》,梁炎,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6.1 课程简介: 《化学的艺术与科学》是一门以提升学习者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通识课,具有显著的通识性、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本课程旨 在从艺术的层面重新认识和理解化学学科,在介绍化学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展示化学之美,包括化学的科学之美、化 学的发现之美、化学的反应之美、化学的逻辑之美、化学的结构之美、化学的应用之美等等,除了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感受化学之美外, 还在课堂上演示一些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化学实验,让同学亲自动手实验、拍摄视频,去发现化学之美。本门课不需要学生有高深的化 学知识,只要具有基本的高中化学知识就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加强学生的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的交融,提高学生 从艺术层面理解化学的内涵,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有关化学反应的原理; 2. 理解有关化学结构、化学应用的本质; 本课程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授课 对象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填写此栏): □核心能力 1. 具有运用数学和化学、生物学、 物理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材料、环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