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关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早期科学家是用观测法和几何法来确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的。1777年5月15日,伦敦附 近普夫里特镇的一座火药库因雷击而轻微受损。该库的避雷针是由包括富兰克林在内的一个委 员会设计的。在出事之后却发现防雷装置完好无缺。 避雷针的保护比d/h小于1.63。这似乎是第一次观察 到避雷针保护效能的局限性。直到1855年,避雷针的雷击点 h 各种保护比值变化于0.125~9.0之间。用几何方法来 解决保护区的问题基于这样一种概念:闪电进展到某 点时,如该处的避雷针构成了一个入地的最短通道, 则雷电将优先打在避雷针上而不打在地面上。从多高 距离上可以发生这种雷击的问题用几何的办法算出 根据几何法得到的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被普遍接受的是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一个圆锥形空间,其高等于避 雷针的长度,其底面为半径等于针高的圆,其边长等于以针高为半径的圆周的四分之一。” 实验科学的发展为避雷针保护范围的研究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早期科学家在实验 室通过把接地的棒形电极放在组成长间隙的另一电极之下,看棒的底部周围哪些面积不受雷击 的方法,来探求避雷针的吸引作用。在实验室通过模拟试验并结合运行经验,人们得到了避雷 针的折线法保护范围。这种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现在依然在采用。但由于雷电路径会受 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保证被保护设备绝对不受雷击是不现实的,一般保护范围是指 具有0.1%左右雷击概率的空间范围而言,此雷击概率是可以接受的。 由于折线法保护范围不能很好地解释雷电侧击现象,所以现在很多标准中给出避雷针的保 护范围计算方法是滚球法。滚球法就是以h为半径的一个球体,沿需要防直击雷的部位滚动, 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包括被利用作为接闪器的金属物),或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包括与大 地接触并能承受雷击的金属物),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时,则该部分就得到接闪器的保护。 其中定义h为滚球半径,即雷电先导每段发展的平均长度,雷电流幅值越高、每段先导发展 的平均距离越长。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是30m,对应的雷电流幅值为5.7KA;第二类 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是45m,对应的雷电流幅值为10.5KA: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 是60m,对应的雷电流幅值为16.1KA。其含义是: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雷电流幅值超过5. KA、先导平均距离超过30m的雷都能得到避雷针的拦截,雷不直击在建筑物上:对于第二类 防雷建筑物雷电流幅值超过10.5KA、先导平均距离超过45m的雷都能得到避雷针的拦截, 雷不直击在建筑物上:对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雷电流幅值超过16.1KA、先导平均距离超过60m 的雷都能得到避雷针的拦截,雷不直击在建筑物上。但雷电流幅值低于上述值的雷可能直击建 筑物 雷电发生侧击的情况很多。例如:某工厂有一个50m高的烟囱,烟囱上面设置了避雷针, 在烟囱的下面停放一台5m高的吊车,在一个雷雨天有雷绕过烟囱上的避雷针直击于吊车上 再例如一些雷电没有击在高层建筑物上面架设的避雷针上,而是击在建筑物的窗户等地方。 其原因在于雷电放电是一种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气体间隙放电现象,所以它应满足伏秒特性 曲线,即在同一个雷电先导的作用下,主放电定位在那一点上,应取决于其放电所需时间,原关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早期科学家是用观测法和几何法来确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的。1777 年 5 月 15 日,伦敦附 近普夫里特镇的一座火药库因雷击而轻微受损。该库的避雷针是由包括富兰克林在内的一个委 员会设计的。在出事之后却发现防雷装置完好无缺。 避雷针的保护比 d/h 小于 1.63。这似乎是第一次观察 到避雷针保护效能的局限性。直到 1855 年,避雷针的 各种保护比值变化于 0.125~9.0 之间。用几何方法来 解决保护区的问题基于这样一种概念:闪电进展到某 一点时,如该处的避雷针构成了一个入地的最短通道, 则雷电将优先打在避雷针上而不打在地面上。从多高 距离上可以发生这种雷击的问题用几何的办法算出。 根据几何法得到的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被普遍接受的是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一个圆锥形空间,其高等于避 雷针的长度,其底面为半径等于针高的圆,其边长等于以针高为半径的圆周的四分之一。” 实验科学的发展为避雷针保护范围的研究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早期科学家在实验 室通过把接地的棒形电极放在组成长间隙的另一电极之下,看棒的底部周围哪些面积不受雷击 的方法,来探求避雷针的吸引作用。在实验室通过模拟试验并结合运行经验,人们得到了避雷 针的折线法保护范围。这种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现在依然在采用。但由于雷电路径会受 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保证被保护设备绝对不受雷击是不现实的,一般保护范围是指 具有 0.1%左右雷击概率的空间范围而言,此雷击概率是可以接受的。 由于折线法保护范围不能很好地解释雷电侧击现象,所以现在很多标准中给出避雷针的保 护范围计算方法是滚球法。滚球法就是以 hr 为半径的一个球体,沿需要防直击雷的部位滚动, 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包括被利用作为接闪器的金属物),或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包括与大 地接触并能承受雷击的金属物),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时,则该部分就得到接闪器的保护。 其中定义 hr 为滚球半径,即雷电先导每段发展的平均长度,雷电流幅值越高、每段先导发展 的平均距离越长。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是 30m,对应的雷电流幅值为 5.7 KA;第二类 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是 45m,对应的雷电流幅值为 10.5 KA;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 是 60m,对应的雷电流幅值为 16.1KA。其含义是: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雷电流幅值超过 5.7 KA、先导平均距离超过 30 m 的雷都能得到避雷针的拦截,雷不直击在建筑物上;对于第二类 防雷建筑物雷电流幅值超过 10.5 KA、先导平均距离超过 45 m 的雷都能得到避雷针的拦截, 雷不直击在建筑物上;对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雷电流幅值超过 16.1KA、先导平均距离超过 60 m 的雷都能得到避雷针的拦截,雷不直击在建筑物上。但雷电流幅值低于上述值的雷可能直击建 筑物。 雷电发生侧击的情况很多。例如:某工厂有一个 50m 高的烟囱,烟囱上面设置了避雷针, 在烟囱的下面停放一台 5m 高的吊车,在一个雷雨天有雷绕过烟囱上的避雷针直击于吊车上。 再例如一些雷电没有击在高层建筑物上面架设的避雷针上,而是击在建筑物的窗户等地方。 其原因在于雷电放电是一种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气体间隙放电现象,所以它应满足伏秒特性 曲线,即在同一个雷电先导的作用下,主放电定位在那一点上,应取决于其放电所需时间,原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