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石油学报 2006年第27卷 孔、低渗、低丰度和储层薄等特点,使气田的发现难度体综合预测,主探有利含气砂带,先后探明了榆林和子 增大。在天然气成藏新理论指导下,通过不断探索适洲大气田。榆林和子洲大气田为岩性气藏,分别位于 合盆地特点的勘探技术与勘探方法,该区天然气勘探陕西省榆林市和子洲县,主力气层为山2段中粗粒石 取得了丰硕成果1。 英砂岩,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一次生溶孔为主,孔隙度为 伊金霍洛旗 6%~10%,最高为15.6%渗透率为(0.5~2)×10·3 伊盟隆治起 μm2;纵向上多期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叠置,砂体南北 向连续性好,气层分布稳定,形成了3×10m3探明储 神木晋 量规模,开发效果好,是近年主要增产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广覆式”生烃特点 卡刘家气田鄂车克前旗 主要源岩为石炭-二叠系煤层和暗色泥岩。其中煤层 西 厚度为5~15m,有机碳含量高达70.8%~83.2%;暗 环·定边 色泥岩厚度为50~300m,有机碳含量为2.0% 子长。绕 3.0%。上古生界生气强度大于20×105m3/km2的分 ■吴旗 丹安塞 布面积有18×10km2,并与盆地下石盒子组盒8段 斜延安延长褶 广泛分布的河流一三角洲相大型砂体配置,形成大面 积展布的岩性气藏。采用二维地震砂体预测技术,结 合大井距稀井广探的有效勘探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 镇原 人“时一,须 苏里格和乌审旗地区发现了世界级苏里格大气田和乌 审旗大气田。主力气层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和 山西组山1段中粗粒石英砂岩,砂体呈近南北向带状 图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简图 分布,孔隙类型以次生溶孔为主,孔隙度为7%~ Fig 1 Sketch map of structural units of Ordos basin 14%,最高值为15.6%,渗透率为(0.5~2)×10 奥陶纪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pm2,最高值为561×103pm2。气层呈层状连片分 为主。其中,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段沉积时发生海布,两大气田累计探明储量超过6×10m 退,在盆地东部形成米脂膏盐湖并围绕盐湖形成云坪3天然气勘探潜力 相带沉积。加里东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剥蚀,形成了 西高东低的古岩溶地貌,云坪相带处于岩溶阶地,经长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该 期岩溶作用形成白云岩风化壳储层。受古地形控制,领域进一步的勘探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勘探工作的 奥陶系顶部形成了溶蚀台地、斜坡以及溶蚀凹地。勘逐步深入和勘探技术、勘探方法的不断创新,天然气戡 探实践表明,溶蚀古潜台分布控制了气藏展布,通过地探仍将取得新的发现与突破。 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反复刻画古地貌形态,寻31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 找古潜台,探明了靖边下古生界大气田。靖边大气田 盆地上古生界发育的煤系地层热演化程度高,R 位于陕西省靖边县,主力产层为奥陶系马五段,天然气为13%~3.0%有利于煤成气的形成;下古生界发 探明地质储量达276628×0°m3。之后,对靖边大气育的海相碳酸盐岩及泥岩烃源岩具有形成腐泥型天然 田上古生界进行了立体勘探,又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气的烃源岩条件。特别是上古生界煤层在全盆地广泛 506×105m3;近年来又对奥陶系古潜台的展布范围进分布,形成了广覆式生烃特征,己有87.9%的探井在 行了研究,并对靖边大气田下古生界实施了东扩勘探,上古生界见到了气层和含气层,上古生界含气范围广 有望新增近10"m3探明储量,从而使靖边气田累计天 我国学者对大中型气田与生烃强度关系的研究表 然气探明储量达到4×10m313 明,大中型气田一般位于生烃强度大于20×103m3/ 在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早期,海水退至东南km2的区域内。按照这一观点,鄂尔多斯盆地生气强 部,北部为物源区河流呈东南方向进入海域,形成浅度大于20×10°m3/km2的分布面积有18×10km217 海相河流一三角洲沉积体系。与传统三角洲成藏模式而探明储量面积仅为1.1×104km2,这说明可供发现 不同,在浅海三角洲体系,海水进退频繁,沼泽相发育大型气田的面积还较大 形成的煤层是良好的气源岩,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 盆地发育砂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储层。砂岩储层 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均为储层。通过地震、地质砂主要分布于上古生界,形成于浅水海相三角洲或浅水 201994-2007ChinaAcademic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cnki.net2 石 油 学 报 2006 年 第 27 卷 孔、低渗、低丰度和储层薄等特点 ,使气田的发现难度 增大。在天然气成藏新理论指导下 ,通过不断探索适 合盆地特点的勘探技术与勘探方法 ,该区天然气勘探 取得了丰硕成果[ 2 ] 。 图 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简图 Fig . 1 Sketch map of structural units of Ordos basin 奥陶纪时期 ,鄂尔多斯盆地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为主。其中 ,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段沉积时发生海 退 ,在盆地东部形成米脂膏盐湖 ,并围绕盐湖形成云坪 相带沉积。加里东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剥蚀 ,形成了 西高东低的古岩溶地貌 ,云坪相带处于岩溶阶地 ,经长 期岩溶作用形成白云岩风化壳储层。受古地形控制 , 奥陶系顶部形成了溶蚀台地、斜坡以及溶蚀凹地。勘 探实践表明 ,溶蚀古潜台分布控制了气藏展布 ,通过地 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 ,反复刻画古地貌形态 ,寻 找古潜台 ,探明了靖边下古生界大气田。靖边大气田 位于陕西省靖边县 ,主力产层为奥陶系马五段 ,天然气 探明地质储量达 2 766128 ×10 8 m 3 。之后 ,对靖边大气 田上古生界进行了立体勘探 ,又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506 ×10 8 m 3 ;近年来又对奥陶系古潜台的展布范围进 行了研究 ,并对靖边大气田下古生界实施了东扩勘探 , 有望新增近 10 11 m 3 探明储量 ,从而使靖边气田累计天 然气探明储量达到 4 ×10 11 m 3 [ 3 ] 。 在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早期 ,海水退至东南 部 ,北部为物源区 ,河流呈东南方向进入海域 ,形成浅 海相河流 —三角洲沉积体系。与传统三角洲成藏模式 不同 ,在浅海三角洲体系 ,海水进退频繁 ,沼泽相发育 形成的煤层是良好的气源岩 ,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 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均为储层。通过地震、地质砂 体综合预测 ,主探有利含气砂带 ,先后探明了榆林和子 洲大气田。榆林和子洲大气田为岩性气藏 ,分别位于 陕西省榆林市和子洲县 ,主力气层为山 2 段中粗粒石 英砂岩 ,孔隙类型以粒间孔 —次生溶孔为主 ,孔隙度为 6 %~10 % ,最高为 1516 % ,渗透率为 (015~2) ×10 - 3 μm 2 ;纵向上多期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叠置 ,砂体南北 向连续性好 ,气层分布稳定 ,形成了 3 ×10 11 m 3 探明储 量规模 ,开发效果好 ,是近年主要增产气田[ 4Ο6 ] 。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广覆式”生烃特点 , 主要源岩为石炭Ο二叠系煤层和暗色泥岩。其中煤层 厚度为 5~15 m ,有机碳含量高达 7018 %~8312 % ;暗 色泥岩厚度为 50 ~300 m ,有机碳含量为 210 %~ 310 %。上古生界生气强度大于 20 ×10 8 m 3 / km 2 的分 布面积有 18 ×10 4 km 2 [ 7 ] ,并与盆地下石盒子组盒 8 段 广泛分布的河流 —三角洲相大型砂体配置 ,形成大面 积展布的岩性气藏。采用二维地震砂体预测技术 ,结 合大井距稀井广探的有效勘探方法 ,在内蒙古自治区 苏里格和乌审旗地区发现了世界级苏里格大气田和乌 审旗大气田。主力气层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 8 段和 山西组山 1 段中粗粒石英砂岩 ,砂体呈近南北向带状 分布 ,孔隙类型以次生溶孔为主 , 孔隙度为 7 %~ 14 % ,最高值为 1516 % ,渗透率为 ( 015 ~2 ) ×10 - 3 μm 2 ,最高值为 561 ×10 - 3μm 2 。气层呈层状连片分 布 ,两大气田累计探明储量超过 6 ×10 11 m 3 [ 8 ] 。 3 天然气勘探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该 领域进一步的勘探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勘探工作的 逐步深入和勘探技术、勘探方法的不断创新 ,天然气勘 探仍将取得新的发现与突破。 311 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 盆地上古生界发育的煤系地层热演化程度高 , Ro 为 113 %~310 % ,有利于煤成气的形成 ;下古生界发 育的海相碳酸盐岩及泥岩烃源岩具有形成腐泥型天然 气的烃源岩条件。特别是上古生界煤层在全盆地广泛 分布 ,形成了广覆式生烃特征 ,已有 8719 %的探井在 上古生界见到了气层和含气层 ,上古生界含气范围广。 我国学者对大中型气田与生烃强度关系的研究表 明 ,大中型气田一般位于生烃强度大于 20 ×10 8 m 3 / km 2 的区域内。按照这一观点 ,鄂尔多斯盆地生气强 度大于 20 ×10 8 m 3 / km 2 的分布面积有 18 ×10 4 km 2 [ 7 ] , 而探明储量面积仅为 111 ×10 4 km 2 ,这说明可供发现 大型气田的面积还较大。 盆地发育砂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储层。砂岩储层 主要分布于上古生界 ,形成于浅水海相三角洲或浅水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