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在当今的时代“中立”是不可能的,是否联合苏联是“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是一个民族“走向 进步或走向倒退的界限”。中共领导人的上述表态既是出于密切与苏联关系的战略考虑,也是他 们认同“两大阵营”理论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进程表明,当中共领导人开始考虑为新中国制订对外政策时,他们对世界政治形势及 其发展方向,已经有了相当深入和固定的认识,即美苏“两大集团的冲突,是根本的冲突,两大 集团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2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方针的形成的确反映了中共领导 人对当时世界政治力量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总的看法。一如前述,这种看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是他们根据革命理论和长期领导革命运动的经验观察世界的结果,冷战初期的国际环境只不过使 之强化而已。另一方面“一边倒”方针的形成也说明,中国领导人在考虑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 是以认识中国革命运动与世界的关系为出发点的。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 的,中国革命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两件事”,其中之一便是联合苏联阵营和其他各国的无 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23因此可以说,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一边倒”方针 的突出特征。 边倒”的另一层含义正如章百家曾经指出的,它是被“作为一项总揽全局的大政方针” 提出来的。24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一边倒”同与张治中谈话时的针对性有所不同, 他要回答是比外交战略更广泛的问题,即主要是要阐明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合乎逻辑的推论是 在毛泽东这时的思考中,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同新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新中 国外交战略的确立是同中共领导人决心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互为因果的。 近年来国内研究界已经开始探讨中共领导人在争取与苏联结盟的过程中,是如何不断地调整 其国内的大政方针的。25新公布的档案也表明,在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和刘少奇访问莫斯科的过程中, 中共领导人都将相当多的精力用于与苏联方面协调中国国内的方针政策上。26特别是刘少奇在访苏 2刘少奇:《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人民日报》,1948年11月1日。 《毛泽东与张治中的一次重要谈话》,第153页。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72页。 24章百家:《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第63页。 25参阅刘建平:《苏共与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确立》,《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26 Andrei Ledovsly, "Mikoyan's Secret Mission to China in January and February1949",FarEastern Affairs, No 2, 1995.The Moscow Visit of a Deleg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June to august1949”, Far Eastern Affairs,No.5,1996.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 的报告》,1949年7月4日P1—18:《关于向苏联学习党和国家建设经验问题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信》,194 年7月6日,P29-34:《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册。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04-424页5 在当今的时代“中立”是不可能的,是否联合苏联是“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是一个民族“走向 进步或走向倒退的界限”。21 中共领导人的上述表态既是出于密切与苏联关系的战略考虑,也是他 们认同“两大阵营”理论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进程表明,当中共领导人开始考虑为新中国制订对外政策时,他们对世界政治形势及 其发展方向,已经有了相当深入和固定的认识,即美苏“两大集团的冲突,是根本的冲突,两大 集团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22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方针的形成的确反映了中共领导 人对当时世界政治力量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总的看法。一如前述,这种看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是他们根据革命理论和长期领导革命运动的经验观察世界的结果,冷战初期的国际环境只不过使 之强化而已。另一方面“一边倒”方针的形成也说明,中国领导人在考虑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 是以认识中国革命运动与世界的关系为出发点的。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 的,中国革命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两件事”,其中之一便是联合苏联阵营和其他各国的无 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23 因此可以说,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一边倒”方针 的突出特征。 “一边倒”的另一层含义正如章百家曾经指出的,它是被“作为一项总揽全局的大政方针” 提出来的。24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一边倒”同与张治中谈话时的针对性有所不同, 他要回答是比外交战略更广泛的问题,即主要是要阐明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合乎逻辑的推论是, 在毛泽东这时的思考中,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同新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新中 国外交战略的确立是同中共领导人决心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互为因果的。 近年来国内研究界已经开始探讨中共领导人在争取与苏联结盟的过程中,是如何不断地调整 其国内的大政方针的。25 新公布的档案也表明,在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和刘少奇访问莫斯科的过程中, 中共领导人都将相当多的精力用于与苏联方面协调中国国内的方针政策上。26 特别是刘少奇在访苏 21 刘少奇:《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人民日报》,1948 年 11 月 1 日。 22 《毛泽东与张治中的一次重要谈话》,第 153 页。 23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 1472 页。 24 章百家:《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第 63 页。 25 参阅刘建平:《苏共与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确立》,《历史研究》,1998 年第 1 期。 26 Andrei Ledovsly, “Mikoyan’s Secret Mission to China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1949”,Far Eastern Affairs, No.2,1995. “The Moscow Visit of a Deleg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June to August 1949”, Far Eastern Affairs, No.5,1996. 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 的报告》,1949 年 7 月 4 日 P1——18;《关于向苏联学习党和国家建设经验问题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信》,1949 年 7 月 6 日,P29——34;《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 册。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04—424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