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探索、调适与磨合之后,大一统帝国的集权体制终于找到了一种与之相契合的意 识形态,那就是发端于元典时代而又汲纳了道、法诸家的儒家文化。在汉代统治 集团倡导的“独尊”氛围下,儒家文化被经学化和官学化,“经学”成为至尊之 学,两千年来规范着全民的视听言动。而在统治集团的实际运作中,却儒法兼采 王霸并用,这也成为后代专制集权统治的一般方略;士大夫间流行儒道互补的生 活哲学,下层社会则辅之以潜行着的种种民间宗教。 3中央集权政体、皇权更替、朝代循环的基本模式形成并固定下来。这一模 式对后来两千年的改朝换代和文化传承影响甚巨。这种模式是,在一个朝代内部, 帝王按严格的宗法制度世袭转让;但当一个王朝腐朽不堪维系,则有雄强者借势 取而代之,出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皇帝轮流做”的局面。农民战争或 豪强夺权导致的改朝换代反复重演。正因为帝王世袭并不绝对可靠,于是统治者 更加重视王权的神化和圣化,后代的专职理论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改朝换 代并没有引起文化中绝,尽管后继朝代“改正朔,易服色“,但总是自觉认同前 代并实现文化接力,秦汉之际、两汉之际是如此,后来历代也是不是如此。 秦汉时期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中原农耕文明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冲突 交融中,逐渐赢得强有力的控制地位。秦汉文化足以与南亚的孔雀王朝文化、欧 洲的罗马文化相媲美,成为亚欧大陆并峙的三大帝国文化。秦汉时期,既可以视 为中国史前文化及元典时代之后的一个大完结、大整合,又可以视为后来的帝国 文化乃至中国本土文化奠定模式的独立阶段,这四百多年自成循环,有始有终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一)基本特征:胡汉文化、中印文化大融合 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 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 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二)主要情况 1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转折。魏晋以降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都 为之一变,呈现出有别于秦汉的时代特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崩溃,门 阀制度和贵族政治成为此后几百年间一大特征。庄园经济和贵族政治导致的割据 性,使朝廷对上下文化干预弱化。文化由社会转向个人,由外部转向内部,对个 人生命意义和心性情理的探求,给此后几百年见玄学和佛学的高涨留下了充分的 空间。经学和名教衰颓,是魏晋以来文化转折的一大标志。“非汤武而薄周孔”、 “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贱唐虞而笑大禹”成为魏晋至唐代中叶的文化主潮。儒 学陷入困境,其后发家和名家虽曾一度受到重视,但最终代之而起的却是“玄风 独振”,佛学兴盛。玄学的发达,可以视为两汉思想禁锢以来的一大解放,是个 人主义的复归;儒家思想“独尊”局面被打破后,儒、玄、释、道多元文化,共 存共融,形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又一度的思想学术大繁荣 2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整合是这六百年间文化的一大主题。有 别于秦汉的是,这一时期,华夏农耕文化的同化力有所减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压 迫曾经造成“五胡乱华”、南北分治的局面;但游牧文化无疑又给中国文化带来 了复壮和补强作用,继秦汉之后,隋唐成为又一帝国文化高峰,不能不说得益于 充满阳刚精神的北方民族“胡气”的熏染,物质上如此,精神上也是如此 3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是这六百年 间的又一主题。佛教传入之初,也曾经与儒、道等文化体系相冲突,但终于与3 探索、调适与磨合之后,大一统帝国的集权体制终于找到了一种与之相契合的意 识形态,那就是发端于元典时代而又汲纳了道、法诸家的儒家文化。在汉代统治 集团倡导的“独尊”氛围下,儒家文化被经学化和官学化,“经学”成为至尊之 学,两千年来规范着全民的视听言动。而在统治集团的实际运作中,却儒法兼采、 王霸并用,这也成为后代专制集权统治的一般方略;士大夫间流行儒道互补的生 活哲学,下层社会则辅之以潜行着的种种民间宗教。 3.中央集权政体、皇权更替、朝代循环的基本模式形成并固定下来。这一模 式对后来两千年的改朝换代和文化传承影响甚巨。这种模式是,在一个朝代内部, 帝王按严格的宗法制度世袭转让;但当一个王朝腐朽不堪维系,则有雄强者借势 取而代之,出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皇帝轮流做”的局面。农民战争或 豪强夺权导致的改朝换代反复重演。正因为帝王世袭并不绝对可靠,于是统治者 更加重视王权的神化和圣化,后代的专职理论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改朝换 代并没有引起文化中绝,尽管后继朝代“改正朔,易服色“,但总是自觉认同前 代并实现文化接力,秦汉之际、两汉之际是如此,后来历代也是不是如此。 秦汉时期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中原农耕文明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冲突 交融中,逐渐赢得强有力的控制地位。秦汉文化足以与南亚的孔雀王朝文化、欧 洲的罗马文化相媲美,成为亚欧大陆并峙的三大帝国文化。秦汉时期,既可以视 为中国史前文化及元典时代之后的一个大完结、大整合,又可以视为后来的帝国 文化乃至中国本土文化奠定模式的独立阶段,这四百多年自成循环,有始有终。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一)基本特征:胡汉文化、中印文化大融合 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 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 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二)主要情况 1.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转折。魏晋以降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都 为之一变,呈现出有别于秦汉的时代特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崩溃,门 阀制度和贵族政治成为此后几百年间一大特征。庄园经济和贵族政治导致的割据 性,使朝廷对上下文化干预弱化。文化由社会转向个人,由外部转向内部,对个 人生命意义和心性情理的探求,给此后几百年见玄学和佛学的高涨留下了充分的 空间。经学和名教衰颓,是魏晋以来文化转折的一大标志。“非汤武而薄周孔”、 “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贱唐虞而笑大禹”成为魏晋至唐代中叶的文化主潮。儒 学陷入困境,其后发家和名家虽曾一度受到重视,但最终代之而起的却是“玄风 独振”,佛学兴盛。玄学的发达,可以视为两汉思想禁锢以来的一大解放,是个 人主义的复归;儒家思想“独尊”局面被打破后,儒、玄、释、道多元文化,共 存共融,形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又一度的思想学术大繁荣。 2.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整合是这六百年间文化的一大主题。有 别于秦汉的是,这一时期,华夏农耕文化的同化力有所减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压 迫曾经造成“五胡乱华”、南北分治的局面;但游牧文化无疑又给中国文化带来 了复壮和补强作用,继秦汉之后,隋唐成为又一帝国文化高峰,不能不说得益于 充满阳刚精神的北方民族“胡气”的熏染,物质上如此,精神上也是如此。 3.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是这六百年 间的又一主题。 佛教传入之初,也曾经与儒、道等文化体系相冲突,但终于与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