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菌传染的机制 下面从病原体的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途径来介绍它们在引起传染病中的作 用。 1、毒力 病原菌的毒力主要取决于病原菌的侵袭力和产生毒素的能力。 (1)侵袭力 是指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侵入组织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和打 散的能力。决定侵袭力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粘附作用:大多数病原菌都具有粘附能力,因为菌体的表面具有菌毛等粘附 因素,它们能与宿主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致病菌粘附于上皮细胞后,有的在上 皮细胞表面定居、繁殖,引起疾病:有的进入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造成浅表 组织损伤:有的则进一步扩散,穿透到深层组织,引自病害。如某些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弧菌的菌毛能粘附于肠道上皮细胞。淋病奈氏球菌可通过 其菌毛粘附在尿道粘膜上皮细胞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粘附作用与细菌的毒力 有关,具有菌毛的细菌一旦失去菌毛也就失去毒力。 亲器官性:亲器官性是指病原菌对他们所感染或侵袭的组织具有高度的选择 性。例如,肺炎链球菌通常限制在喉头,但常侵入到下呼吸道而引起肺炎:脑膜 炎奈氏球菌存在于鼻咽腔内,但可侵入到脑膜,引起脑膜炎。亲器官性的决定 因素之一是营养条件,例如流产布鲁氏菌能在有胎母牛的胎儿、胎盘和胎液中大 量生长,并造成流产,而在其他组织中没有。这是因为在胚胎组织中含有大量的 布鲁氏菌的生长因子一赤藓糖醇。 抗吞噬细胞因子:也就是抵抗宿主的防御功能。有些致病菌在机体内被吞噬 细胞吞噬后即被破坏,它们伤害组织仅在吞噬细胞外的时间内,引起的常常是持 续时间很短的急性病。相反,细胞内寄生物能在吞噬细胞内繁殖,引起慢性疾病 某些细胞外寄生菌的表面具有荚膜或其他表面结构等抗吞噬因子,可以抓抗 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是病原菌在体内迅速繁殖、书扩散而引起机体病害。 除荚膜外,有些细胞表面的特殊蛋白质,例如酿脓链球菌细胞表面的M蛋白质, 一些致病葡萄球菌产生的A蛋白,以及许多格兰仕阴性细菌细胞比表面的脂多糖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