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与“文贯乎道”相适应的,魏源提倡情诗以言志”,强调诗歌作品也要有思想内容,有益于社 会政治。这在他的《诗比兴笺序》中论述得相当集中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 媲君王,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虹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雷电以为小人,以珍宝为 仁义,以水深雪雨分]为谗构。荀卿赋蚕非赋蚕也,赋云非赋云也,诵诗论世,知人阐 幽,以意逆志,始知《三百篇》皆仁圣贤人发愤之所作焉,岂第藻绘虚车已哉 应该说,魏源面对着当时那样—个艰难而动荡的现实,诗文领域内弥漫着形式模拟的风 气,这样倡言寄托,鼓吹言志,是有其意义的,但过于强求寄托,难免失之于主观臆 测、穿凿附会。而且过分地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亦难免要轻视文学的艺术表现。魏源在 《诗比兴笺序》中指责《文选》编选专重文彩,李善诠释只主名物典故,并进一步批评 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等诗论“专揣于音节风调,不问诗人所言何志,而诗教再敝”,就明 显地表现了一定的片面性 总的看来,魏源所标举的“文贯乎道”、诗以言志"的旗号似乎颇为陈旧,且所 言"道"与志的内容在总体上也不脱儒家正统的道德范围。但他不是—个思想僵化的复古 主义者,而是立足于现实的变革来高唱传统的理论,或者说,是用传统的旗号来倡言文 学为变法图强服务。他所言的“文贯道”和诗言志”,深刻地包涵着经世致用,为现实政治 服务的精神。假如说上文所引《默觚·学篇二》、《国朝古文类钞序》、《诗比兴笺序》 等文表露得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他选编的《皇朝经世文编》就十分鲜明地提出了 经世致用的原则。其《皇朝经世编五例》曰:“书各有旨归,道存乎实用。志在措正 施行,何取纡途广径?既经世以表全编,则学术乃其纲领。"其书所选的文章,不论是有 关经典学术和政治理论的研究,还是有关制度和行政方面的专题论述,都是旨在变革政 治,解决当代社会的实际问题。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魏源与龚自珍一样,认为 当今处于“衰世”、乱世”,所谓治久习安,安生乐,乐生乱;乱久习患,患生忧,忧生 治”,故要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主逆”,逆气运以拨乱反治”。就根据这 种逆则生,顺则天矣;逆则圣,顺则狂矣”(《默觚治篇二》)的精神,他在《定庵文 录序》中高度评价了龚自珍的“主逆精神 其道常主于逆,小者逆谣俗,逆风土,大者逆运会,所逆愈甚,则所复愈大,大则 复于古,古则复于本。若君之学,谓能复于本乎?所不敢知,要其复于古也决矣! 魏源在这里所说的"逆”,就是指不阿时好,变革现实,以求复古返本。他一方面打着古 道的旗帜,另一方面高呼“主逆”的口号,实质上强调的也就是要因时适变,经世致用, 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这就是他的文学的功用论。 二、文学的创作论 魏源为陈沆《简学斋手书诗稿》所写的"题辞,可以看作是他的创作论的一篇纲领性的文 章。在这篇文章中,他看出了创作的“三要” 盖华者暂荣而易萎,实者坚朴可久,而又含生机于无穷,此其所以不贵彼而贵此也,然 不华安得有实?窃谓此有三要:一曰厚,肆其力于学问性情之际,博观约取,厚积薄 发,所谓万斛泉源也。一曰真,凡诗之作,必其情迫于不得已,景触于无心,而诗乃随 之,则其机皆天也,非人也。一日重,重者难也,蓄之厚矣,而又不以轻泄之焉。 其一,所谓厚”,即要求学问与性情两方面都要有丰富的积累,具备雄厚的生活基础。他 所强调的厚,实际上也包含着亲”,即重视其亲身的经历、真切的感受。他在《默觚·治 篇五》中说:“读父书者,不可以言兵;守陈案者,不可以言律;好剿袭者,不可以言 文。善琴弈者不亲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善治民者不泥法。无他,亲历诸身而已!'既 要“厚积",又要“亲历”,魏源道中了生活积累的根本问题。 其二,所谓“真,即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诗人触景生情 ●关闭窗口与“文贯乎道”相适应的,魏源提倡“诗以言志”,强调诗歌作品也要有思想内容,有益于社 会政治。这在他的《诗比兴笺序》中论述得相当集中: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 媲君王,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虹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雷电以为小人,以珍宝为 仁义,以水深雪[雨分]为谗构。荀卿赋蚕非赋蚕也,赋云非赋云也,诵诗论世,知人阐 幽,以意逆志,始知《三百篇》皆仁圣贤人发愤之所作焉,岂第藻绘虚车已哉! 应该说,魏源面对着当时那样一个艰难而动荡的现实,诗文领域内弥漫着形式模拟的风 气,这样倡言寄托,鼓吹言志,是有其意义的,但过于强求寄托,难免失之于主观臆 测、穿凿附会。而且过分地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亦难免要轻视文学的艺术表现。魏源在 《诗比兴笺序》中指责《文选》编选专重文彩,李善诠释只主名物典故,并进一步批评 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等诗论“专揣于音节风调,不问诗人所言何志,而诗教再敝”,就明 显地表现了一定的片面性。 总的看来,魏源所标举的“文贯乎道”、“诗以言志”的旗号似乎颇为陈旧,且所 言“道”与“志”的内容在总体上也不脱儒家正统的道德范围。但他不是一个思想僵化的复古 主义者,而是立足于现实的变革来高唱传统的理论,或者说,是用传统的旗号来倡言文 学为变法图强服务。他所言的“文贯道”和“诗言志”,深刻地包涵着经世致用,为现实政治 服务的精神。假如说上文所引《默觚·学篇二》、《国朝古文类钞序》、《诗比兴笺序》 等文表露得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他选编的《皇朝经世文编》就十分鲜明地提出了一 个“经世致用”的原则。其《皇朝经世编五例》曰:“书各有旨归,道存乎实用。志在措正 施行,何取纡途广径?既经世以表全编,则学术乃其纲领。”其书所选的文章,不论是有 关经典学术和政治理论的研究,还是有关制度和行政方面的专题论述,都是旨在变革政 治,解决当代社会的实际问题。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魏源与龚自珍一样,认为 当今处于“衰世”、“乱世”,所谓“治久习安,安生乐,乐生乱;乱久习患,患生忧,忧生 治”,故要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主逆”,“逆气运以拨乱反治”。就根据这 种“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默觚·治篇二》)的精神,他在《定庵文 录序》中高度评价了龚自珍的“主逆”精神: ……其道常主于逆,小者逆谣俗,逆风土,大者逆运会,所逆愈甚,则所复愈大,大则 复于古,古则复于本。若君之学,谓能复于本乎?所不敢知,要其复于古也决矣! 魏源在这里所说的“逆”,就是指不阿时好,变革现实,以求复古返本。他一方面打着“古 道”的旗帜,另一方面高呼“主逆”的口号,实质上强调的也就是要因时适变,经世致用, 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这就是他的文学的功用论。 二、文学的创作论 魏源为陈沆《简学斋手书诗稿》所写的“题辞”,可以看作是他的创作论的一篇纲领性的文 章。在这篇文章中,他看出了创作的“三要”: 盖华者暂荣而易萎,实者坚朴可久,而又含生机于无穷,此其所以不贵彼而贵此也,然 不华安得有实?窃谓此有三要:一曰厚,肆其力于学问性情之际,博观约取,厚积薄 发,所谓万斛泉源也。一曰真,凡诗之作,必其情迫于不得已,景触于无心,而诗乃随 之,则其机皆天也,非人也。一曰重,重者难也,蓄之厚矣,而又不以轻泄之焉。 其一,所谓“厚”,即要求学问与性情两方面都要有丰富的积累,具备雄厚的生活基础。他 所强调的“厚”,实际上也包含着“亲”,即重视其亲身的经历、真切的感受。他在《默觚·治 篇五》中说:“读父书者,不可以言兵;守陈案者,不可以言律;好剿袭者,不可以言 文。善琴弈者不亲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善治民者不泥法。无他,亲历诸身而已!”既 要“厚积”,又要“亲历”,魏源道中了生活积累的根本问题。 其二,所谓“真”,即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诗人触景生情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